替比夫定联合活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临床观察.pdf

替比夫定联合活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临床观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替比夫定联合活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临床观察

目 录 中文摘要…………………………………………I 英语缩略词表……………………………………..VI 前言…………………………………………..1 正文…………………………………………..2 1研究目的……………………………………..2 2临床资料……………………………………..2 2.1一般资料…………………………………2 2.2诊断标准…………………………………2 2.3病例选择…………………………………4 2.4治疗方法…………………………………5 2.5观察指标…………………………………5 3统计学方法……………………………………6 4结果…………………………………………6 4.1治疗48周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6 率、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6 4.3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7 4.4治疗48周后两组患脏厚度,门静脉内径变化情况比较.7 4.5安全疗效评价……………………………..7 讨论…………………………………………..8 1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8 1.1肝脏的生理特性……………………………8 1.2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硬化病名的认识……………..8 1.3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9 1.4中国传统医学关于肝硬化的治疗………………lO 2西医对肝硬化的认识……………………………12 2.1.肝硬化的病因…………………………….12 2.2.肝硬化病理机制…………………………..12 2.3肝硬化西医的治疗与进展……………………13 2.4.肝硬化并发症…………………………….14 2.5肝纤维指标对肝硬化诊断的意义………………16 3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机理分 析…………………………………………..17 4.活血通络方的方义…………………………….19 4.1活血通络方的组方原则……………………..19 4.2现代药理研究…………………………….19 结论………………………………………….23 参考文献………………………………………..24 附录………………………………………….26 综述文献………………………………………26 中医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用药特点分析………………26 参考文献……………………………………32 致谢………………………………………….35 中文摘要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 效,并与单独使用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作比较,评 价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 方法: 将60例来自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部及门诊部的患者随机分为治 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两组患者均服用替比夫定600mg, 口服,每日1次,疗程48周,治疗组加服活血通络方(此方由赤芍159、 两次服,12周为一个疗程,总疗程为4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肝 功能、HBV-DNA定量、衄Ⅳ-M、肝纤维化血清指标、肝胆脾彩超、血液分 析、尿常规、肾功能、CK,心电图、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 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肝纤维化血清指标,肝胆脾彩超等疗效 指标,以及血液分析、尿常规、肾功能、CK,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 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胁痛、腹胀、乏力、食欲减退、I:/干、口苦等 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中医症候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中医症候积分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PO.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2)治疗后两组患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 转阴率、ALT复常率无差异(PO.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4)治疗后治疗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 (5)治疗前后对照组及治疗组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差异(PO.05), 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文档评论(0)

chuotuo00757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