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医家医案腹用药规律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医家医案腹用药规律研究

摘 要 背景: 腹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腹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确切, 运用于临床具有独特的优势。腹痛其诱因多、易发作,而从古至今,不同医家针对腹 痛的辨证分型复杂、用药品种繁多,目前缺乏对腹痛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明清时期 中医腹痛的诊治已基本形成完整体系,该时期经济与印刷术的发展,保留了数量众多、 内容丰富、记录完整的医案,有利于收集与总结前人经验。 目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腹痛的学术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医治疗腹痛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对明清时期医家治疗腹痛的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了解该时期的学术思想并 指导当前临床治疗,提高中医诊治腹痛的临床疗效,也为今后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参 考。 方法: 以《中华医典》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平台,收录明清时期医家治疗腹痛的 医案,收集整理病案中涉及的症状、证型及用药,建立腹痛的药、症、证数据库。对 证型,症状,药物的功效、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频数、关 联及聚类分析,结合理论认识和统计结果,总结明清时期腹痛的用药经验。 争士甲 当日7R: 本研究共采用明清时期含腹痛诊治的医案著作24部,病案记载190例,临床症 状表现128种,症状总频次为479次。其中较为常见症状为:腹痛、呕吐、泄泻、便 秘、腹胀、纳呆、苔黄腻、脉弦、发热、腹痛窜两胁、咳嗽、小便短黄、腹痛时作时 止等13个症状,占总数的58.2%;常见证型为肝郁气滞、中脏虚寒、饮食积滞,累计 类药物,其中理气药,补气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 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化湿药,消食药等11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0.1%。高频药物的 使用以温、微寒、平为主,归经则多归脾、胃、肺、肝经。其中高频药物相关性分析 提示茯苓与陈皮、白术、泽泻;陈皮与半夏;甘草与白术、人参、干姜等存在相关性。 证型与药物的相关分析提示,湿热壅滞证与槐花、侧柏叶、大腹皮存在相关性,而瘀 血内停证与桃仁、红花、琥珀、莪术、苏木、柏子仁存在相关性。症状与药物相关分 析结果显示:苔黄腻、口干与蚕沙;脉滑数与苍术;小便短黄与瞿麦;便血与槐花、 侧柏叶、荆芥穗、牡丹皮;潮热汗出与滑石;消瘦与礞石;小便不利与蒲黄等存在相 关性。 结论: 明清时期对腹痛的定义认识明确,其病位在脾胃,发病与肝肺密切相关;其病因 有气滞、气虚、感寒、热积、血凝、痰阻、虫积、血虚等;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阻 滞,气血经脉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以及脾胃虚寒,运化乏力,气血不足“不荣则痛”。 治法以辛开苦降、疏肝健脾为法,其治疗注重于疏肝理气,条畅气机;健脾益气,温 中散寒。其用药以理气、补气为主,兼顾清热利湿,化瘀、消食以除其致痛之源。其 中常用药物为茯苓、陈皮、甘草、白术、半夏、当归、黄连、人参、吴茱萸、木香、 川楝子、延胡索、白芍等。 关键词:腹痛:医案;用药规律;明清 II l theMedi cati oni nstomachachemedi ca theLawof A about Study i oftheMi Q record ng ngDynasty of TOM nternaIMediCine SpeciaIity:I Author:LanXiaohe Wei Tutor:ProfessorKuanghong Abstract Background and isacommonfrequently—occurring Stomachache

文档评论(0)

chuotuo00757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