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轴向拉伸和压缩: 拉(压)杆: 轴向拉力和压力: 特点:作用在杆件上的外力合力的作用线与杆件轴线重合,杆件变形是沿轴线方向的伸长或缩短。 §2-1 §2-2 公式的适用范围: 符合平面假设的等截面杆 对于阶梯形杆可以分段使用 对于截面连续变化的锥形杆,当杆件两侧楞边的夹角小于30度时,按该公式算得的正应力,其误差小于百分之三。 杆端、外形突变处不可用。 ε的符号规定: 拉伸时,FN为正,?L伸长,ε 为正 正值的应变叫做拉应变。负值的应变叫压应变 弹性体在受力后要发生变形,同时弹性体内将积蓄能量。在弹性变形范围,卸除荷载以后,这种能量又随变形的消失而全部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这种伴随着弹性变形的增减而改变的能量称为应变能。 §2-7 §2-8 O 3、强度指标: 屈服极限:C点?s 应力达到屈服阶段时,?s 是衡量塑性材料强度的指标。 强度极限: ? D点 ?b 应力的最大值, ?b衡量脆性材料强度指标。 4、两个塑性指标: 伸长率 断面收缩率 为塑性材料 为脆性材料 低碳钢的 为塑性材料 目 录 P O △L O 5、卸载规律;冷作硬化;冷作时效 三、其他金属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锰钢 强铝 退火球墨铸铁 低碳钢 1、塑性材料 特点:δ 较大,为塑性材料。 b 0.2% σ ε o 在ε轴上取0.2%的点,对此点作平行于σ-ε曲线的直线段的直线(斜率亦为E),与σ-ε曲线相交点对应的应力即为σp0.2 三、其他金属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O P D L 强度极限: Pb sb—拉伸强度极限,脆性材料唯一拉伸力学性能指标。 应力应变不成比例,无屈服、颈缩现象,变形很小且sb很低。 2、脆性材料 四、金属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塑性材料(低碳钢)的压缩 屈服极限 比例极限 弹性极限 拉伸与压缩在屈服阶段以前完全相同。 E --- 弹性摸量 目 录 四、金属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s e O sbt 灰铸铁的 拉伸曲线 sbc 灰铸铁的 压缩曲线 sbcsbt,铸铁抗压性能远远大于抗拉性能,断裂面为与轴向大致成45o~55o的滑移面破坏。 脆性材料(铸铁)的压缩 四、金属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两类材料力学性能比较 塑性材料:1)破坏前变形大,有流动阶段。 2)承受冲击的能力好。 3)拉压时E、 ?s均相同。 脆性材料:1)破坏前变形小,没有明显的流动阶段。 2)承受冲击的能力不好。 3)抗拉强度低,抗压强度高。 塑性材料适合做承拉构件,脆性材料适合做承压构件。 §2-6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质 综合起来衡量材料力学性能的指标有: 1)比例极限:?p 2)屈服极限:?s 3)强度极限:?b 4) 弹性模量:E 5)延伸率:? 6)断面收缩率:Ψ 返回 §2-6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质 目 录 §2-6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质 塑性材料冷作硬化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生了变化。试判断以下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 (A)屈服应力提高,弹性模量降低; (B)屈服应力提高,塑性降低; (C)屈服应力不变,弹性模量不变; (D)屈服应力不变,塑性不变。 正确答案是( ) 低碳钢材料在拉伸实验过程中,不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时,承受的最大应力应当小于的数值,有以下4种答案,请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 (A)比例极限; (B)屈服极限; (C)强度极限; (D)许用应力。 正确答案是( ) B B 根据图示三种材料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得出如下四种结论,请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 (A)强度极限 σb(1)=σb(2)> σb(3); 弹性模量 E(1) > E(2) > E(3); 延伸率 δ(1)> δ(2)> δ(3) ; (B)强度极限 σb(2) > σb(1)> σb(3); 弹性模量 E(2) > E(1) > E(3); 延伸率 δ(1)> δ(2)> δ(3) ; (C)强度极限 σb(3)=σb(1)> σb(2); 弹性模量 E(3) > E(1) > E(2); 延伸率 δ(3)> δ(2)> δ(1) ; (D)强度极限 σb(1)=σb(2)> σb(3); 弹性模量 E(2) > E(1) > E(3); 延伸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