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版本.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献的版本.ppt

1978年,《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篡,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九条”,这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四、古籍版本学之功用 (一)古籍版本之复杂情况 传至今日古籍版本很多,一种文献多至几种,甚至几十种本子。例如《唐律疏议》有十五种版本,《金史》有二十一种版本,《史记》则多至六十种以上,历代编注刻印成书的杜甫诗集则多至五百余种。 古籍流传既久,传抄刻印又不尽通人,加之人为窜改,造成不少错漏。 余嘉锡:“今所传六朝唐人写本,固多能存古书之真,然其伪谬处,乃至不可胜乙。宋人刻书,悉据写本,所据不同,则其本互异。校者不同,则所刻又异。加以手写之误,传写之伪,故明刻可以正宋刻,刊本可以校写本。” “明代士风,习为妄诞,传刻古籍,奋笔涂改,至其末叶,书帕之本,卤莽灭裂,又出坊本之下。故清儒谓明人刻书而书亡,必以宋刻为贵。余以为此特就其大较言之耳,实则宋本亦未必尽善。” (二)检阅古籍必须重视版本之功用。 1、读书学习必须慎择版本。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说:   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遍举既嫌挂漏,志趣学业亦各不同,因录此以告初学。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一种图书往往不止一种版本,不同版本的质量必有优劣高下的差异,如不加鉴别、选择,难免以误为善,或以讹传讹。 例如,在各种刻本的《资治通鉴》中,以清代胡克家据元本的翻刻本最为流行。但有人将之与宋本对照校订,发现该本正文的脱字、错字、前后颠倒字竟在万数以上。其中仅脱字一项即达5200多个! 姚祐 “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 “麻沙本”将《周易》原文错刻一字,原是“坤为釜”,釜字脱上面两点,而变成“金”字。 锡 饧(,古“糖”字,亦作“餹”) 2、学术研究必须讲求版本。 进行学术研究,要参考和依据各种图书文献,而各种图书文献的版本类别很多,同一书籍由于刊刻时期不同,内容往往差别很大,如果不知道它产生的时地,不明白它的源流、演变、真伪、优劣,作为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或结论就不能令人信服,甚至可能造成错误。 清末叶德辉《书林余话》卷下说:“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重要。” 章学诚《论修史籍考要略》中提出,对于版本,必须知道 “其所据何本,校订何人,出于谁氏, 刻于何年,款识何若,有谁题跋,孰为序引,版存何处,有无缺讹,一书曾经几刻,诸刻有何异同”,等等。 清代学者惠栋撰《后汉书补注》,在《光武帝纪》中纠正李贤注的一处“错误”,未注意版本问题,反而因错改而致误。清末学者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卷4“乌桓大人”条记其事,说:   《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大人来朝。”注:“乌桓谓渠帅也。”惠征君《补注》曰:“谓字衍。”涛案:汲古阁本注作:“大人谓渠帅也。”则谓字非衍,注中“乌桓”字误耳。 拓展阅读书目: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之“版本学”。 程千帆 徐有富《校雠广义》之“版本编” 李致忠《古籍版本学概论》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 陈正宏 梁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 (七)看字体。 一般说来,宋版书,浙江系统刻本属于欧体字,四川刻本属于颜体,福建刻本也出于颜体而刀法更峭削,更有锋棱。 元浙本仍袭宋浙本风格,但书体带上赵孟頫影响,增加了赵体风格。元建本仍沿南宋字体,主要是颜体,但要瘦一些圆劲一些,同时不象宋建本那样横特别细、竖特别粗,正文和注之间差别也不象南宋那么大。杂剧、话本则更草率,多俗体字。 明代刻本,分早、中、晚三期,字体不同。早期多赵体字,中期正德、嘉靖间则仿宋浙本作欧体字,但比宋本要板滞得多,笔画硬,有其形而无其神。晚期隆庆、万历至崇祯间,逐步形成长方形的宋体字。宋体字不产生于宋代,而产生于明中叶以后,这是明中叶仿宋浙本的结果。 清代通行的是仿宋字,但在康熙至乾隆间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