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原理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钢的热处理原理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 用C曲线定性说明连续冷却转变产物 根据与C曲线交点位置判断转变产物 7. 奥氏体的稳定化 奥氏体稳定化是指奥氏体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由于内部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而使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降低和残余奥氏体量增加的转变迟滞现象。   奥氏体的稳定化分为热稳定化和机械稳定化。 热稳定化:   在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如过冷奥氏体冷却至某一温度下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再继续冷却,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并不立即开始,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转变,并导致残余奥氏体的量相应增加。   这种因等温停留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而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称为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影响热稳定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停留温度和停留时间,停留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达到的热稳定化程度越大,最终得到马氏体数量越少。     钢中奥氏体热稳定化现象可能与C、N等间隙原子热运动有关。C、N原子在等温停留或缓慢冷却时,向点阵缺陷处偏聚,并钉轧位错,使奥氏体强化,从而增大马氏体相变阻力。 机械稳定化: 机械强化作用使奥氏体稳定化的现象称为机械稳定化。   奥氏体淬火至Ms点以下连续冷却时,由于马氏体转变量不断增加,体积膨胀,使剩余的奥氏体受到压应力,发生塑性变形,产生强化,而出现的稳定化现象称为相变强化机械稳定化。 在Ms点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也能引起通常的马氏体转变,变形量越大,马氏体转变量越多,这种现象称为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当温度升高到某一值时塑性变形不能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一温度称为形变马氏体点,用M d 表示。   实验证明,在M d 点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大量塑性变形,会使随后的马氏体转变发生困难,使Ms点降低,增加残余奥氏体量。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机械稳定化。 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是介于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之间的一种转变,又称为中温转变。 转变特点:既具有珠光体转变又具有马氏体转变的某些特征。 转变产物: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转变过程中,不发生铁原子的扩散,奥氏体向铁素体的晶格改组依靠切变方式进行,并通过碳原子的扩散进行碳化物的沉淀析出。因此,贝氏体转变是碳原子扩散而铁原子不扩散的半扩散型相变。 1.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上贝氏体   贝氏体转变区较高温度范围内,大约在350~550℃之间形成。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铁素体和夹于其间的断续的条状渗碳体的混合物。 在中、高碳钢中,当形成量不多时,光镜下可以观察到成束排列的 F条自A晶界平行伸向晶内,具有羽毛状特征,条间的渗碳体分辨不清。 金相显微组织 金相显微组织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平行的条状铁素体之间常存在断续的、粗条状的渗碳体。 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是位错,其密度比板条马氏体低2-3个数量级。随着形成温度降低,位错密度增大。 随含碳量↑,上贝氏体中的F条增多、变薄,Cm 数量也增多、变细。上贝氏体的形态还与转变温度有关,随转变温度↓,上贝氏体中F条变薄,Cm细化。 上贝氏体中的F条间还可能存在未转变的残余A。尤其是当钢中含有Si、Al 等A稳定化元素时,A稳定性增加,抑制了渗碳体析出,使残余A量增多。 电子显微组织 (2)下贝氏体   于贝氏体转变区较低温度范围,大约在350℃~Ms之间形成。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沉淀的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下贝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状,与试样磨面相交呈片状或针状。   下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为位错,其位错密度比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高。下贝氏体的铁素体内含有过饱和的碳,其固溶量比上贝氏体高,并随形成温度降低而增大。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下贝氏体中碳化物细小、弥散,呈粒状或短条状、沿着与铁素体长轴成55~65°角取向平行排列。 电子显微组织 光镜下,下贝氏体呈黑色针状或竹叶状,针与针之间呈一定角度。下贝氏体可以在奥氏体晶界形成,但更多的是在奥氏体晶粒内部形成。 金相显微组织 (3)粒状贝氏体   于上贝氏体转变区上限温度范围内形成。 在粗大的块状或针状铁素体内或晶界上分布着一些孤立的小岛,小岛形态呈粒状或长条状等,很不规则。 这些小岛在高温下原是富碳的奥氏体区,其后的转变可有三种情况: ①分解为铁素体和碳化物,形成珠光体; ②发生马氏体转变,形成马氏体; ③富碳的奥氏体全部保留下来。 粒状贝氏体中的铁素体的亚结构为位错,但密度不大。 金相显微组织 (4)

文档评论(0)

钱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