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 第 * 页 Title 1 Title 2 Title 3 社会救助的标准 社会救助的差别救助 社会救助的分类实施 救助标准: 1.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2.救助标准制定、依据 3.出现的问题及认识 救助对象(范围)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 抚养义务人是没有赡养、抚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 领取失业救济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员; 在职人员、下岗人员、离休退休人员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员; 城镇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 活保障标准的人员; 农村村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员; 遭受自然灾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 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给予社会救济的人员。 救助的依据: 一般说来,接受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大部分属于社会贫困群体。现在,国际社会基本上都能接受了贫困是指国民个人的收入无法满足该国居民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生活需求的概念。 依据绝对贫困为主的指导思想 绝对贫困是指低于当地居民必需的最低标准的生活状态。一般说来,衡量公民是否贫困,多数国家是以绝对贫困线为标准,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依据适当考虑相对贫困的指导思想 相对贫困指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而言存在较大差距的贫困。 出现的问题 现有的社会救助标准不能反映各地低收人家庭的真实需求. 社会救助标准的动态调整方面不够规范. 现有救助标准的确立基本还是以个人为对象而并没有针对家庭. 政府行政行为不规范影响社会救助的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的救助经费在发放中被截留时有出现 改善 标准的认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标准公平性认识 标准的充足性 救助标准的针对性 差别救助与分类实施 统合救助模型 分类救助模型 1、形成 2、层次 3、特点 4、效果 5、问题 6、完善 救助的模式 (一)统合救助模型 它通过确定低保线(贫困线)、并对处于该线以下的贫困人群实施资金或物质补助使其达到低保线的生活水平的办法开展救助工作。 可见当时的救助模型对贫困群体采取的是标准划一的救助办法,而对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救助对象实行补差;至于救助对象内部由于存在种种差别而导致的需求的差异,统合救助模型未能顾及。 (二)分类(差异)救助 1.形成 与统合救助模型对贫困群体采取整齐划一的救助办法不同,分类救助模型基于贫困人群内部的需求差异,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救助标准体系,对不同需求人群实施有差别的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模型的新发展。 2.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上的分类救助实际上涵盖了目前我国对受助群体所提供的所有的具体救助项目,它是从具体的项目内容上进行的划分。目前,社会救助体系除生活救助(低保)外,还有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类项目。因此,这个意义上的分类救助在外延上是对社会救助内容的归类。 第二个层面上的分类救助特指现行城市低保制度在向纵深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分类施保”。这一层面上的分类救助是基于贫困人群所属的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救助。根据所属类别,救助对象可以享受到不同比例救助幅度的上调。相对于以往的救助制度而言,分类施保的优越性在于其对救助对象需求的科学认识和分类,避免了以往救助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救助效率。 3 分类救助的特点 救助对象的类别化 救助标准的层次化 实施程序的规范化 4.分类救助的实施效果 (1)分类救助的实施较大范围地惠及了特殊救助对象, 提高了制度对特殊救助对象实际需求的满足程度 (2)分类救助政策的实施使政府的救助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3)分类救助政策的实施为推动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再就业、减少与缓解“福利依赖”现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少数发达省市在制定分类救助政策时初步考虑了对低保边缘人群的救助 (5)各级民政部门实施分类救助的措施得力,推动了分类救助工作的开展 5.分类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展分类救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的分类标准的制定比较粗疏 (2)对存在特殊困难低保对象救助的力度不足 (3)贫困边缘群体难以被现行制度覆盖 (4)与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机制缺乏有效衔接 (5)分类救助资金的配置存在一定的平均主义现象 (6)立法工作的滞后妨碍了分类救助工作的推进 6.完善分类救助的政策选择 (1)适当提高低保的补助标准,扩大分类救助的覆盖面 (2)在完善分类办法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救助标准体系 (3)强化分类救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 (4)通过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