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N结击穿BJT结构详解.ppt
雪崩击穿条件 雪崩倍增因子 例题2-3 计算硅单边突变结的击穿电压 四人两次获诺贝尔奖 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而荣获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因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年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PN结击穿 双极结型晶体管的结构 2.10节、3.1节 PN结击穿机理: 齐纳击穿(Si中低于4V) 雪崩击穿(Si中大于6V) 热击穿 PN结击穿 第三章 双极结型晶体管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 1947年末,贝尔实验室的W. Shockley, J. Bardeen, W. H. Brattain发明了点接触晶体管; 1951年,结型晶体管问世; 1970年代,硅平面工艺制备晶体管; 1960年代起,出现场效应晶体管,并逐渐成为主流。 获得1956年Nobel物理奖 3.1 双极结型晶体管的结构 emitter base collector Close enough that minority carriers interact (negligible recombination in base) BJT basically consists of two neighbouring pn junctions back to back: For apart enough that depletion regions don’t interact (no “punchthrough”) Uniqueness of BJT: high current drivability per input capacitance fast excellent for analog and front-end 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工艺步骤(以NPN为例): 1、衬底制备; 2、外延; 3、一次氧化; 4、光刻硼扩散窗口; 5、硼扩散和二次氧化; 6、光刻磷扩散窗口; 7、磷扩散和三次氧化; 8、光发射极和基极接触孔; 9、蒸发铝; 10、在铝上光棵出电极图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