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 1’ T 4 2 T1 T2 1 5 4’ s d b a 3 7 1’ 压缩蒸汽制冷循环T-S图 6 压缩蒸气制冷循环分析 实际压缩蒸气制冷循环过程 2 制冷剂的性质 对制冷剂热力性质的要求: 对应装置的工作温度,要有适中的压力; 在工作温度下,汽化潜热大; 临界温度要高于环境温度(冷凝过程可更多利用定温排热); 工质的三相点要高于循环的下限温度; 蒸气的比体积小,工质的传热性好。 常见制冷剂: 氨(NH3) 氟里昂(氯氟烃,含氢氯氟烃) CFC12(R12)、CFC11(R11) HCFC22(R22) 含氢氟代烃物质(HCFC134a) 本章结束 二、燃气轮机装置定压加热理想循环-布雷顿循环 最佳增压比 由 可得 二、 燃气轮机装置的实际循环 燃气轮机相对内效率: 压气机绝热效率: 循环内部热效率(实际循环的热效率): 二、 燃气轮机装置的实际循环 1)循环增温比越大,热循环的热效率越高; 2)存在最佳循环增压比,使循环热效率有一极大值。 3)减小不可逆因素,内部热效率提高。 结论: 简单蒸汽动力装置流程图 7.6 基本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 1、朗肯循环的组成 定压吸热、定熵膨胀、定压放热、定熵压缩 1 2 3 4 Pump Condenser Boiler Turbine Wturb,out qout qin Wpump,in 朗肯循环在T-S图和p-v图中的表示 s T 1 2 3 4 p v 1 2 3 4 h s 朗肯循环在h-s图上的表示 2、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s 1 2 3 4 工质在锅炉内吸入热量为: 汽轮机中工质对外做功为: 冷凝器中工质对外放热为: 水泵中工质接受外功升压、外功为 则循环热效率为 实际汽轮机工作中, 则 蒸汽动力循环有一个重要参数-汽耗率 定义为:动力装置每输出1kW.h(3600kJ)功量所耗费的蒸汽量,用符号d表示。 550℃ 500℃ 400℃ 350℃ 0.48 0.44 0.40 0.36 s 3 2 5 4 1 1` T T1 ηT 0 3 6 9 12 15 18 21 初压p1 MPa (1)蒸汽初压的影响 3、蒸汽参数对热效率的影响 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ηt% 35 36 37 38 39 40 3 2 1 4 5 T1 T1’ (2)蒸汽初温的影响 s T 初温 t℃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0.40 0.41 0.42 0.43 0.44 0.45 0.46 0.47 0.48 p2 kPa 1 4 5 3 2 s s1 s3 s3’ T0 T1 T (3)乏汽参数的影响 ηt 蒸汽参数的影响归纳如下: (1)提高蒸汽初参数 p1,t1,可以提高循环热效率(蒸汽温度提高50 ℃,循环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现代蒸汽动力循环朝着高参数方向发展。我国目前采用的亚临界机组参数见表11.1。 低参数 中参数 高参数 超高参数 亚临界参数 初压/MPa 初温/℃ 发电功率/MW 1.3 3.5 9.0 13.5 16.5 340 435 535 550, 535 550, 535 1.5—3 6—25 50—100 125, 200 200, 300, 600 表7.1 亚临界及以下参数的机组(汽轮机进口参数) 表7.2 超临界参数机组(锅炉出口参数) 机组类型 蒸汽压力MPa 蒸汽温度℃ 电厂效率% 供电煤耗 g/kWh 亚临界机组 17.0 540/540 38 324 超临界机组 25.5 567/567 41 300 高温超临界 25.0 600/600 44 278 超超临界机组 30.0 600/600/600 48 256 高温超超临界 30.0 700 57 215 我国超临界机组的参数尚未形成标准系列。 注:临界压力:22.12 MPa, 临界温度:374.15 ℃ 第一台试验性超临界125MW机组(31 MPa,621/566/538℃),1957年在美国投运。 第二台超临界325MW机组(34.4 MPa,649/566/566℃),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