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ppt

东南大学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第9章 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 及刚架结构 概述 课程设计内容 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设计 1、某水电站副厂房楼盖结构柱网布置 2、设计内容 结构布置 结构内力计算 截面设计 绘制施工图 二、计算简图 设计时把肋形结构分解为板、次梁和主梁分别计算。 计算简图应表示出板或梁的跨数,支座性质,荷载形式、大小及作用位置,各跨的计算跨度等。 支座简化 计算跨度 荷载计算 (一)支座的简化 (四)折算荷载 进行板的支座简化时忽略次梁对板支座截面转动的约束作用,从而导致板的跨中截面弯矩计算值偏大; 即板在支承处实际转角比按铰支承计算转角小,类似情况同样发生在次梁和主梁之间; 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调整荷载的方法加以考虑,即荷载的折算。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碳素钢 V0——支座边缘处的剪力,近似按单跨简支梁计算; b——支承宽度。 板或梁直接搁置在墩墙上时,如何处理? 连续板或梁与支座整浇,危险截面在支座边缘。 支座边缘的弯矩M: 9.3 单向板肋形结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 一、基本原理 弹性计算认为结构任一截面内力达到承载能力时,整个结构破坏,对于静定结构或脆性材料的结构是正确的。 具有塑性性能的超静定结构,某一截面达到承载能力并不能使结构破坏。结构还有强度储备。 9.3 单向板肋形结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 9.3 单向板肋形结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 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承载能力计算中,考虑了钢筋和混凝土的塑性性质,采用塑性计算理论。 连续梁、板结构内力按弹性理论计算,截面承载力计算采用塑性理论,二者不统一。 结构中某截面发生塑性变形后,刚度降低,按弹性方法计算得出内力不能正确反映结构实际内力分布。 考虑材料塑性性质分析结构内力更加合理、更符合梁板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 考虑材料塑性性质可充分发挥结构的承载力,带来一定的经济效果。 某一截面达到Mu,截面屈服,梁绕截面转动,出现塑性铰。 理想铰能自由转动但不能传递弯矩; 塑性铰能承担弯矩Mu,只在Mu下转动,不能反向转动;不能无限制转动,压区砼被压碎时,转动幅度达到限值。 静定结构形成一个塑性铰,变成破坏机构。 超静定结构出现一个塑性铰减少—次超静定次数,荷载可继续增加,直到塑性铰陆续出现变成破坏机构。 p1 没使梁破坏,仅使支座形成塑性铰,承担弯矩Mu=36kN·m,继续加载到p2=4kN/m,跨中弯矩Mc=36kN·m,达到Mu形成塑性铰,形成破坏机构。 极限荷载 p1 +p2=16kN/m, 不是弹性方法计算的12kN/m。 承受均载单跨固端梁,l=6m, 各截面尺寸及上下配筋量相同, 正负极限弯矩Mu=36kN·m。 按弹性方法计算, p1=12kN/m, 支座弯矩MA=MB=-36kN·m, 跨中弯矩Mc=18 kN·m。 从形成塑性铰到成为破坏机构,梁尚有承受4kN/m均载的潜力。考虑塑性变形的内力计算能利用材料的潜力。 形成塑性铰前,MA与Mc之比为2:1,形成塑性铰后,比值逐渐改变,最后成为1:1(Mu)。材料塑性变形引起内力重分布,故称为“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按弹性理论计算,连续梁的弯矩与截面配筋比无关;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计算,梁的弯矩不是定值,随截面的配筋比而变化。 (2)塑性铰出现后,支座与跨中弯矩的比例改变,但遵守力的平衡条件:跨中弯矩加两支座弯矩的均值等于简支梁跨中弯矩M0,均载作用的梁: (1)超静定结构破坏过程:一个或几个截面上形成塑性铰,荷载增加,塑性铰继续出现,直到形成破坏机构。破坏标志不是一个截面屈服而是破坏机构形成。 (3)塑性内力重分布可由设计者通过控制截面的极限弯矩Mu (即调整配筋数量)来掌握。 9.3 单向板肋形结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 支座极限弯矩指定得低,塑性铰产生早,为满足力的平衡条件,跨中极限弯矩就须调整得高; 支座极限弯矩指定得高,跨中弯矩就可调整得低。 控制截面的弯矩可相互调整的计算方法称为“弯矩调幅法”。 9.3 单向板肋形结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 弯矩调整不是随意的。 如指定的支座弯矩比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小得太多,则塑性铰出现太早,内力重分布的过程太长,塑性铰转动幅度过大,裂缝开展过宽。 弯矩调整幅度用弯矩调幅系数β=1-Ma /Me 表示, Ma、Me 分别为调幅后的弯矩和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弯矩。 (1)保证塑性铰的转动能力,须限制

文档评论(0)

文档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