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模例学导方法与切割组合法一、模例学导方法的含义
对日常烧水壶的分析 1.名词特性: 整体:水壶 ; 部分:壶嘴、壶内、把手、壶盖、壶底; 材料:铝、铁皮、搪瓷、不锈钢(抛光/磨砂)、铜; 制作方法:冲压、焊接、烧铸、锻压。 根据所列特性,可作如下提问并分析:壶嘴长度是否合适?把手是否可以改成塑料以免烫手?壶可否一次成型?冒出的蒸汽是否烫手?是否可以改换位置?蒸汽是否可以回收?制作材料是否有更合适的? 2.形容词特性: 性质:轻重、厚薄 ; 状态:美观、清洁、高低、大小; 颜色:白色、黄色、各种图案; 形状:椭圆形、圆形、不规则柱形等。 如何便于清洁?如何提高传热效能?颜色图案能否有新式样?形状、大小是否可以改变? 特性列举法案例分析 对日常烧水壶的分析(续) 3.动词特性: 功能:烧水、装水、倒水、保温、耐久性等 根据所列特性,可作如下提问并分析:如何提高保温效果?壶嘴上加一汽笛水开报警?如果是电热水器,自动保护装置安全性能如何?水壶的使用寿命是否合适,是否符合现代人的消费观?装水、倒水是否方便?家用热水壶与办公用热水壶是否需要一致还是需要开发新产品?等等。 特性列举法案例分析 * * * 第九讲 创新方法 一、创新技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创新技法的产生 1938年( “头脑风暴法”)——1941年《思考的方法》——1948年《所谓创新力》——1953年《实用的想象》——建立了系统的理论——经推广向各类大学、产业界、联邦政府普及,从而在美国掀起了开发创新力的热潮——该潮流在20世纪60年代相继席卷全球。 第一节 创新方法及其分类 (二)创新技法的发展 在美国:1942年茨维基制定了“形态分析法” 1944年,科学家戈登提出了“提喻法” 1957年美国陆军开发了“5W1H”法 1963年研究出“PATTERN”法、1964年兰德公司开发了“德尔菲法” 。 在日本:1944年《创新性研究方法》 1955年提出“等价变换法” 1965年制定了“KJ法” 1969年提出了“ZK法”、1970年提出了“NM法”。 第一节 创新方法及其分类 (二)创新技法的发展 在德国: “自律训练法”、 “概念组织法”、 “思想会议法”、 “系统创新法”、“使用价值分析法”。 在英国: “是、否、也许法”、“垫脚石法”、“自由输入法”、“向概念挑战法”、“确定问题法”、“挑错法”、“组合法”、“需要探索法”和“评价法”。 加拿大和苏联:1960年代 “睡眠思考法”,1946年创立“物场分析理论与方法”, “七步搜索法”(1965年)、“偶像性现象彩环法”(1972年),1976年提出“十进位矩阵搜索法”。 第一节 创新方法及其分类 (二)创新技法的发展 在中国: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开始引进创新工程与技法理论。如陈树勋的《创新力发展方法论》,纪经绍的《价值革新与创新力启发》。 20世纪80年代对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法的翻译——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校逐渐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各类创新团体和学会相继建立,创新技法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应用。 第一节 创新方法及其分类 二、创新技法的分类 第一节 创新方法及其分类 日本电气通信协会《使用创新型技法》的分类 自由联想法(包括头脑风暴法、KJ法) 强制联想法(包括查表法、焦点法) 设问法(包括戈登法、德尔菲法) 分析法(包括列举法、形态分析法) 类比法(包括提喻法、等价变换法) 其他方法(包括网络法、反馈法) 国内常用的创新技法 模例学导方法 切割重组方法 设问检查方法 组合创新方法 想象思维方法 逆向转换方法 分析列举方法 类比方法 智力激励方法 卡片整理方法 模拟创新方法 一、模例学导方法的含义 引导学员发明多功能台式打火机等新产品。这种通过发明创造提高人的创新力和创新素质的方法称为“模、例、学、导”法。 (一)模——知识(方法、工技)模块 用模块概念,应用创新发明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