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兰州大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ppt
第三章 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 六、内含子的剪接、编辑、再编码及化学修饰 断裂基因的发现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3 断裂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 真核基因的断裂结构 鸡卵清蛋白mRNA与其基因DNA杂交形成的异源双链产物的电镜照片 鸡卵清蛋白mRNA与DNA杂交形成的异源双链产物的模式图 内含子的特点 两种玉米乙醇脱氢酶内含子的比较 2. mRNA的剪接 脊椎动物前体mRNA内含子的典型结构 碱基字母表 Pre-mRNA剪接的两步转酯反应 证明剪切下来的内含子是套索结构的实验 剪接实验底物 电泳结果 内含子中分支点核苷酸的确定 酵母内含子中关键序列的证明 剪接体(splicesome)的组成 剪接体的组成 剪接体的组成 剪接体的组成 剪接体的组装与解体 U1 snRNA和U2 snRNA与前体mRNA序列之间的碱基配对 活性剪接体中RNA-RNA相互作用的骨架 活性剪接体中RNA-RNA相互作用的骨架 Commitment complex 的形成 synthetic lethal screen 寻找相关基因 BBP的发现 Synthetic lethal mutation screen 酵母菌落颜色的筛选原理 酵母菌落颜色的筛选原理 用酵母双杂交法分析BBP和其它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酵母和哺乳动物中内含子桥接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图示 质粒丢失率不同产生不同的菌落形态 酵母菌落的扇形表型 Pre-mRNA中的非GU-AG内含子 各种RNA前体的剪接 各种剪接类型的分布 反式剪接 反式剪接示意图 变位剪接 变位剪接的几种类型 降钙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合成 3. RNA的编辑、再编码及化学修饰 碱基转换 哺乳动物中载脂蛋白B mRNA的编辑 哺乳动物中RNA编辑的实例 锥虫线粒体coxⅡmRNA的编辑 gRNA指导的U插入 U 插入和删除的可能机制 RNA编辑的生物学意义 (2)RNA的再编码 (3)RNA的化学修饰 3. 核酶 A. 剪切型核酶 (1)锤头型核酶 锤头型核酶的基本结构及保守序列 锤头型核酶的各种设计 (2)发夹型核酶 发夹型核酶的基本结构 (3)蛋白质—RNA复合酶 B. 剪接型核酶 ade2的酵母突变株在菌体内积累红色中间产物,菌落显红色;ade2 ade3双突变的酵母菌落则呈白色,因为在腺嘌呤生化合成途径中,ADE3位于ADE2的上游,ADE3突变使得红色中间产物无法产生。当ade2 ade3突变株体内含有带ADE3基因的质粒,其菌落在选择性平板上则又显红色。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在细胞分裂期间质粒以低频率丢失,丢失质粒的那些细胞长成白色,所以菌落有白色的扇形(红白相间现象)。 经过物理或化学诱变处理,酵母菌可能有4种情况:①未发生突变,表型不变,菌落仍产生扇形现象;②发生了不影响生存的突变,菌落仍产生扇形现象;③发生了致死突变,不能形成菌落;④发生了与RBD-3合成致死的突变,在含有MUD2质粒的细胞中,长成红色。这是因为在少数丢失MUD2质粒的细胞中,新突变与RBD-3合成致死,细胞死亡(本来形成白色的那些菌死亡),所以菌落呈纯红色。 A.YRpU-ADE3 B.YCpU-ADE3 C.YCpU-ADE3-PGAL1 D.YCpU-ADE3-PGAL1 培养基中加半乳糖 25℃ 35℃ 野生型TOP2+ 温度敏感突变型top2-4 GU-AG introns comprise the vast majority (98% of splicing junctions in the human genome). 1% use the related junctions GC-AG. And then there is a minor class of introns marked by the ends AU-AC (comprising 0.1% of introns). The first of these introns to be discovered required an alternative splicing apparatus, called the U12 spliceosome, consisting of U11 and U12 (related to U1 and U2, respectively), a U5 variant, and the U4atac and U6atac snRNAs. The splicing reaction is essentially similar 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