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5.(2012·北京高考)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 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清政府晚期革命力量风起云涌,清政府摇摇欲坠,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酝酿改革,企图实行“预备立宪”,欺骗国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 项。 答案:C 6.(2011·江苏高考)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A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实行省制,B错误;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显然不符合史实,C错误;袁世凯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没有西方民主观念,D错误。 答案:A “课下演练提升” 见“课时跟踪 检测(八)”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思想上: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上: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向中国输出资本,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救亡图存运动出现新高潮 第二次 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经济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政治上: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 模板应用类——解答评价、评述、认识、启示类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 [增分策略指导] “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认识、启示类的设问一般含有如下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建议、主张等 题型 解读 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解答: 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 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评述类 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评价类 答题 模板 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大方面回答 启示类 一般认识、看法、说明类的设问,都侧重于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认识类 答题 模板 [典型案例展评]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观点二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观点三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4分) (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6分)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6分)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阅卷话得失] [点评] 本题为观点评述类试题,要按“是什么”,先明确观点,再按“为什么”摆出理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