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感染药物.ppt

抗感染药物概论 抗感染药物的概念及分类 化学治疗概念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感染药物:指用以治疗各种病原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 抗生素:原指在微量时对一些特异性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后将化学方法合成的仿制品,具抗肿瘤、抗寄生虫、免疫抑制等生物效应的微生物产物,以及抗生素半合成衍生物统称为抗生素。 抗菌药物: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等)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  ??抗生素?   ???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单环菌素类?     ???内酰胺酶抑制剂?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林可霉素类   ??糖肽类? ??其他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   ??磺胺类?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抗结核杆菌及麻风病药 抗疟药 抗寄生虫药 抗恶性肿瘤药 化学治疗的概念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化疗指数是对药物评价的指标,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或者以5%致死量(LD5)和95 %有效量(ED95)之比来衡量。 抗菌谱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低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消失,但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作用核糖体30S亚基 抑制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作用核糖体50S亚基 抑制蛋白质合成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抑制叶酸代谢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 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唑类抗真菌药 多粘菌素B和E 烯丙胺类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内酰胺类 磷霉素 万古霉素 杆菌肽 作用机制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种类 固有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除肽聚糖结构外,还有大量的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但结构复杂。其特点是肽聚糖结构少,在肽聚糖外还有三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细菌的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获得耐药发生有3种因素:①染色体突变;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链接:质粒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R质粒,自40年代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就出现了细菌的耐药性问题。这种耐药性可以在细菌与细菌之间传递,即耐药菌株可以将耐药性传递给敏感菌株,医学上称这种因子为R(Resistance Factor),或耐药传递因子。 抗生素的应用,促使携带R质粒菌株的出现及迅速播散:目前,在革兰阴性致病菌60%~90%的耐药基因由R质粒携带。这种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性菌株不但治疗困难,亦难控制其流行,常常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早发流行。 转座因子 又称可移动因子,一类在很多后生动物中(包括线虫、昆虫和人)发现的可移动的遗传因子。一段DNA顺序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个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此过程称转座。这段序列称跳跃因子或转座子。 细菌的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MDR)是指对一种药物耐药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多药耐药性是导致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出现的“超级细菌”也是多药耐药的一种。细菌的多药耐药性主要与内酰胺酶的变异有关。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⑴药物不能达到其靶位 ⑵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 如β-内酰胺酶 ,能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而灭活。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使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羧基磷酸化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