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越西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越西的历史进程 越嶲的名字来源于嶲鸟,即杜鹃,秦汉时称蜀人为嶲,当地亦有望帝化为嶲鸟的传说[2]。越西县地汉朝置越嶲郡,南梁属嶲州,北周先后改为西宁州、严州,隋唐时属嶲州,南诏、大理时期属建昌府邛部州,元朝属罗罗斯宣慰司建昌路邛部州。明朝正式建越嶲卫,属四川建昌府。清朝改建昌府为宁远府,改越嶲卫为越嶲厅。民国改越嶲厅为越嶲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改越嶲县为越西县。 汉晋时期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发兵征西南夷,在此地设越嶲郡,治所在邛都,地在今西昌市境内,今越西县境内设有阐县。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越嶲为领戎,后又改为集嶲,东汉又改回越嶲。西晋时,越嶲郡仅辖五县,其中并无阐县,越西县地属台登县。 南北朝隋唐时期 齐改越嶲郡为越嶲獠郡,废邛都县。南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武陵王萧纪镇蜀,置嶲州,设越嶲郡。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改嶲州为西宁州,在原阐县址设邛部郡,后因战乱废西宁州,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大将军郑恪率军征越嶲,改西宁州置严州。隋开皇六年(586年)复为西宁州,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为嶲州,大业初,改州为郡,嶲州改为越嶲郡,原邛部郡改为邛部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越嶲郡为嶲州,邛部县不改,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越嶲郡,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吐蕃、南诏联兵攻陷越嶲郡,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发兵收复嶲州。因南诏连年入侵嶲州,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五月,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移州治至台登县。懿宗咸通六年(865年)五月,嶲州为南诏所据。 南诏、大理、宋元时期 南诏在嶲州境设建昌府(为郡一级),属会川都督府(治今会理县),设三郡,今越西县地属建昌郡。宋时一度收复建昌北部,在今越西县地设邛部州,后又为大理国所据。大理国时期,升建昌郡为建昌府,今越西县地属邛部州。元世祖中统五年(1264年),设邛部川安抚招讨司,至元十二年(1275年)平定罗罗斯诸部,设罗罗斯宣慰司,下辖四路总管府,今越西县地属建昌路邛部川安抚招讨司,隶四川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罗罗斯宣慰司拨属云南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邛部川安抚招讨司为邛部州。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红巾军明玉珍率军攻占建昌。 明朝时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罗罗斯宣慰使安配率部归顺明朝,授土指挥使,仍守建昌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建昌府,辖邛部州,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昌卫指挥使月鲁贴木儿联合诸部叛乱,占据境内,十一月,凉国公蓝玉率师平定叛乱,废建昌府,在今越西县治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这是今越西县治正式称越嶲之始,邛部州隶之,自此越西不再称北周以来的“邛部”,而改称“越嶲”。永乐元年(1403年)邛部州改设长官司,称邛部长官司,属四川行都司越嶲卫。 清朝、民国时期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进兵建昌,同年,改四川行都司为四川总镇府。康熙元年(1662年)改设建昌监理厅,主管五卫政事,越嶲卫属之。雍正六年(1728年),平定凉山诸部落叛乱,裁建昌监理厅置宁远府,所辖越嶲卫改置越嶲厅。[4]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撤宁远府,改厅、州为县,越嶲厅改为越嶲县。 原宁远府所属地区称宁属,越嶲县为宁属,隶属上川南道(建昌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道,各县直隶四川省府。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四川推行行政督察区制,宁属划为第十八行政督察区,越嶲县属之。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划宁属隶属西康省,越嶲县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攻占越嶲县,属西昌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30日,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州),首府昭觉县,1955年4月,改区为凉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1月,越嶲县划属凉山州。1956年,析越嶲县、昭觉县部分地区设普雄县,驻越西贡莫。1959年,普雄、越隽两县合并置“越西县”。1960年,将越西县海棠区划归甘洛县。 越西是南丝绸之路零关古道上的重要一段,是古时出成都平原达于邛都和云南的要冲,是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先秦时期为古邛人居地,汉代司马相如通西南夷,汉武帝设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军队和汉人随之迁入,先进的建筑方式随之传入,军事堡垒和民用居所沿路而建。由于战乱频繁、夷人侵扰以及建筑材料的获取等原因,土夯筑城是当时军队的首选(三国时,诸葛武侯在越西所筑的奴诸城城墙则厚达六尺)。越西泥土粘性好,取材容易,夯土墙如达二至三尺则厚实坚固且冬暖夏凉,因此,深受百姓喜爱。随着外迁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耕种的需要,百姓迁出城堡沿官道和田地为基础建筑房屋,为了自保和防卫,坚固、厚实、高大的土碉应运而生。百姓或以户为单位,或以群而聚,将土碉修的坚固、高大,并在碉楼上设置观察口,既可用于居住,又可用于相互联系、自保和防御观察之用

文档评论(0)

钱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