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诗歌技巧教师用.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技巧教师用.doc

2015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准确判断古代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熟练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 教学方法: 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4、古典诗歌的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首尾照应、画龙点睛、重章叠句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三、方法指导 (一)设题模式: 直接提问: 该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该句(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间接提问: 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 (二)答题模式: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步骤一:用术语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明确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具体分析] 步骤三:此手法有何作用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效果] 四、课堂练习 1、(2013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问题】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步骤一:明确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步骤三:点评效果、作用) 【诗歌译文】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再往下看,“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样怎样,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须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 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