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民法权利外衣.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褪去民法权利外衣.pdf

褪去民法权利的外衣 — “荣誉权”三思 明斌 姚 摘〔 要」 以荣誉及其本质为基础,可以将荣誉界定为特定的机构或团体依凭特定化或 专业化的标准,通过特定程序,对自然人或法人作出的积极评价,并加以大概的类型化。在 理论层面,所谓的 “荣誉权”既非人格权亦非身份权,与传统民法权利体系并不相融,其 独立地位不具有体系逻辑上的正当性。在实践层面,“荣誉权”的民法救济可能遭遇 超“越 公私法”的法理悖谬,荣誉利益的侵害救济应当依凭荣誉之类型化诉诸符合法理逻辑的多 种法域保障机制。 关[键词1 荣誉;荣誉权;民法权利;人格权;身份权 作〔 者I姚明斌 (1985- ),男,广东汕头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商 专业2008级硕士生。 一、引 言 随着民法典编纂工程的行进,诸多关于中国民法权利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亦热烈地开展并持 续有年,力图发展的研究心态容易使人将1986年 《民法通则》确立的人身权体系作为一个予以完 善的前提而非批判反思的对象,而在笔者看来,现有的具体人格权中,荣誉权问题实有值得探究 和反思之处。 作为一个在比较法上鲜有类似个案的立法造物,荣誉权不应只是一个针对现实的制度回应, 其理论内涵亦须得到充分的论证,具体言之,理论上必须对何为荣誉、荣誉具有什么特征、荣誉 权与民法权利体系的融合程度何如、荣誉权之救济能否符合法理逻辑等基本命题进行阐释和说明。 虽有学者已对荣誉权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但笔者认为,在一些基本命题的讨论和 阐述上,似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的空间。因之,从荣誉的本质入手,本文试图论证,“荣誉权”只 由于本文主旨在于否定 “荣誉权”作为一种独立民法权利的正当性,此一立场下的论证中 “荣誉权”均带引 号;在涉及既有理论观点和法律规定并进行相应评析时,则依原文未加引号。是为说明。 现有主要的理论阐释分别参见张新宝著:《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1997年版,第43-46页; 杨立新著:《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874-895页;李丽峰、李岩著:人《格权:从传统走向现 代— 理论与实务双重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199页。 是借由立法披上了民法权利的外衣,无论是与传统民法权利体系的协调性,抑或 自相关侵权救济 的法理逻辑考虑,“荣誉权”都不应当作为一项独立的民法权利存在;对荣誉利益加以保护,应当 诉诸符合法理逻辑的包括名誉权救济在内的各个法域保障机制。 二、荣誉及其本质 一()荣誉之学理界定 民法学界关于荣誉权的研究和讨论相较于其他具体人格权和 “一般人格权”而言并不多,其 中对荣誉作出一个清晰界定的则更少。根据笔者的阅读,杨立新教授是较早地在荣誉权命题下系 统地梳理和阐述荣誉及其本质的学者,他认为 “荣誉是特定民事主体在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中有 突出表现或突出贡献,政府、单位团体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积极的正式评价”。{2} 依之,荣誉在本质上是一种评价。相应地就存在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式 以及评价结果及其表现形式。如果 “荣誉权”得以成立,荣誉的内涵其实和 “荣誉权”所指向的 利益密切相关,而利益往往又牵涉不同的法律关系主体;准确地界定主体和主体作出评价所依凭 的标准、方式等要素,是判断与荣誉具有相关性的法益的基本前提。{3} 笔者认为,认识和界定荣誉的核心在于其所依凭的标准是特定的甚至是专业化的,即使在价 值上可能与社会通常观念的标准相近甚至趋同,但在根本上是两类不同的标准。因之,荣誉授予 的主体,往往是特定的或专业化的机构或团体,自然人不太可能授予他人荣誉。在民事生活中,荣 誉授予的对象,则包括 自然人和法人。由于标准的特定化和专业化,荣誉评定和授予的方式亦具 有程序性的特征,一般包含特定的申请、评核和表彰程序,有的还包括投票类程序。此外,荣誉 作为抽象意义上的积极评价,需要具体的载体予以表现,以示鼓励和倡扬,比如特定的称号、奖 杯、证书、奖金等。综上,可以将荣誉界定为特定的机构或团体依凭特定化或专业化的标准,通 过特定程序,对 自然人或法人作出的积极评价。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