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全面成本管理实践训练讲义.ppt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全面成本管理实践训练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1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工商大学 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全面成本管理实践训练 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崔学刚 内容提要 房地产企业面临的管理挑战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造与运行 全面成本管理的要义 房地产企业管理与战略案例 一、房地产企业面临的管理挑战 案例: 迅驰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财务角度 2006年9月,10亿元资金缺口,迫使孙宏斌以12.8亿元的超低价,卖出了“顺驰”55%的控股权给香港路劲基建公司。孙宏斌还以个人持有的融创集团60%的股权作抵押,向路劲基建公司贷款5.7亿元,贷款年利率高达12%。 “顺驰”神话破灭了,但“顺驰”究竟败在哪里,简单的“资金链断裂”可以概括吗? 顺驰之“死”于超速扩张 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一匹“黑马”,自1994年成立以来,“顺驰”就一直保持着几何式的扩张速度。 2003年,提出40亿元的销售计划,2004年,提出100亿元销售目标2005年,计划在2004年基础上将销售额再翻一倍,达到190亿元;2006年,计划实现400亿元;2007年,800亿元。 为了实现3-5年内做成一个千亿元级的企业,5-10年内进入中国10强、世界500强的目标,自2003年开始,“顺驰”便开始全国扩张,提出:3年内,进入一线城市北京、进入有增长潜力二线城市和天津市周边的三线城市;5年内,进入2个以上一线城市,以一线城市为中心覆盖周边二线城市;10年内,在所有一线城市成为主流开发商,并覆盖绝大部分二线城市。 现实中,“顺驰”的扩张速度比规划更快。 到2004年,已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16个城市同时开工,并计划进入西安、昆明、杭州、广州、海南、厦门、沈阳等主要城市及周边二、三线城市。 截至2004年6月,“顺驰”累计占地面积已达13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450万平方米。这样的土地规模,足够支持一个大型房地产公司10年时间的快速度开发。 高速扩张的“顺驰”,成为众多中小房地产企业翘首的榜样,被誉为“发展中房地产企业的希望”。但其实,“顺驰”的超速扩张早就埋下了危机。 “顺驰”面临高负债危机,“融资越来越不容易,企业发展要留些余地,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影响”;而“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也提出,“发展规模要控制,弓不要拉得太满,好比7个锅盖要盖 10口锅,现金流不可太吃紧。” 实际上,“顺驰”不仅要用“7个锅盖盖10口锅”,还要用“40亿元的盖子盖200亿元的锅”。 为此,公司提出了所谓“缩短从现金到现金”的商业模式,通过运作多个项目来打资金的时间差,并将半年一次的预算改为一周一次,力图通过预售制度、延缓支付和加速回笼,来调剂资金。就是用东边项目的回款来补西边项目的窟窿。 这种“打时间差”融资的方式对公司的资产周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建设到销售,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计划,否则将给企业带来周转危机。 但遗憾的是,“顺驰”对于利润率的追求破坏了其资产周转率上的优势。不遗余力的高价拿地,使“顺驰”的土地成本不断上升。 2003年底,“顺驰”更是以高出底价一倍的价格击败“华润”、“天鸿”等竞争对手,标得北京大兴地块,被业内人士称为“天价制造者”。 当然,“顺驰”并不认为自己报了天价,毕竟它高价标得的地都在升值。但未来价值的释放是需要时间的,而“顺驰”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了。 高价拿地,与“顺驰”原先信奉的低端、高周转路线背道而驰。 为了收回成本,“顺驰”被迫走上了高端路线。“世纪城”、“蓝水假期”、“半岛蓝湾”等多个高档项目同时亮相,产品价格比周边地区每平方米高出1000-2000元。 高端路线虽然贡献了更高的利润率,但却牺牲了周转率,减缓了回款速度,从而使“顺驰”的资金链更加紧张。 2004年5月,在经历了历时半年的“疯狂”抢地后,“顺驰”开始抵挡不住宏观调控的压力了。 五六月份,被迫停止拿地,并连续做了8笔信托。工作重点也由“储备土地”转向“聚焦销售”,同时积极筹备香港上市以延续资金链。 上市计划受阻后,孙宏斌又四处寻找私募投资。 虽然表面上说公司每年百亿元的销售额,不在乎上市融资的那十几个亿。但实际上,正是这十几个亿的资金缺口,打破了“顺驰”这匹“黑马”的神话。 2006年中期,“顺驰”的锅盖终于盖不住锅了。尽管到年底公司就有30亿元的销售回款入账,但拖欠的10亿元土地出让金和工程欠款已经不能再等了。 就是这10亿元资金缺口,迫使孙宏斌在2006年9月以12.8亿元的超低价,卖出了55%的控股权给香港路劲基建公司。 但就连“顺驰”的那些老对手们也必须承认,“顺驰”的融资渠道和资金链基础还是不错的。信托、私募、合作开发、境外上市、银行贷款……能用的金融工具,孙宏斌几乎都用上了。 可见“顺驰”的问题不在融资能力上,“顺驰”是输在没有把握好房地产企业极限扩张速度的节奏上。 极限扩张速度,是任何一个房地

文档评论(0)

创业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