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量子理论(修改)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l 0 角 分 布 S态 l 0 p态 l 1 ml -1 ml 1 ml 0 径 向 分 布 有了这些径向分布与角分布,加上一点想象力, 就可知电子在哪些地方出现的几率大,哪些地方 出现的少。 在坐标图中,在电子出现概率大的地方多画一些“点”,概率小的地方少画一些“点”,并构成了一幅能说明电子概率空间分布图—“电子云”图 ? ? ? ml 0 ? X Y Z 2 4 6 8 10 1s ml 0 2p ml ± 1 1s ml 0 2p ml 0 3d ml ± 2 注意:1) “电子云”是概率分布,只知电子在何处出现的概率大小,要问电子在何处,答曰 2)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所谓“轨道”大致 是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地方。 以n 1, 的基态电子为例: 令: 即: :“云深不知处” 2 4 6 8 10 又如对 n 2, 态电子: 令: 2 4 6 8 10 令: 但对 n 2, 态电子: 至此,我们在对氢原子结构的描述中引入了四个量子数n、l、ml、ms,用以表征电子的状态。实际上,即使是结构更复杂的多电子原子,同样可以用这四个量子数进行描写。 例:在气体放电管中,用能量为12.1ev电子去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此时氢原子所能发射的光子的能量只能是: A 12.1ev B 10.2ev C 12.1ev,10.2ev,1.9ev D 12.1ev,10.2ev,3.4ev 答案:(C) 例:已知粒子在一维无限深势阱中运动,其波函数为 那么,粒子在 处出现的概率密度为 答案:(A) 例:下列四组量子数 其中可以描述原子中电子状态的 (A)只有(1)和(3) (B)只有(2)和(4) (C)只有(1)、(3)、(4) (D)只有(2)、(3)、(4) 答案:(C) 例.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氢原子中电子的动量矩 角动量 为 ,当主量子数n 3时 ,电子动量矩的可能值为 答案: 例: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氢原子中电子的动量矩(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为 , 当角量子数 2时 ,电子动量矩(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的可能值为 答案: 祝大家考试胜利! 快 节 春 愉 祝大家: 谢谢大家一年来 的努力和合作! * 粒子的总能量虽不足以超越势垒 , 但在势垒中似乎有一个隧道, 能使少量粒子穿过势垒而进入 的区域 , 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隧道效应 . 隧道效应的本质 : 来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相性 . 1981年宾尼希和罗雷尔利用电子的隧道效应制成了扫描遂穿显微镜 STM , 可观测固体表面原子排列的状况 . 1986年宾尼希又研制了原子力显微镜.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宾尼希和罗雷尔,另一半授予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鲁斯卡。 应用 在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可以穿墙而过,也许是量子效应。 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原理: 利用电子的隧道效应。 金属表面存在势垒,由于隧道效应,电子有一定的概率出现在表面外,电子的概率密度随着与表面距离的增大呈指数形式衰减。将原子线度的极细的金属探针靠近样品 小于1nm ,针尖和样品作为两个电极,并在它们之间加上微小的电压Ub,由于它们的表面都有电子逸出,其间就存在隧道电流,隧道电流对针尖与表面的距离极其敏感,其关系式为: 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其中,I是隧道电流,Φ是样品表面势垒的高度,s是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A是常量。当针尖在被测表面上方恒定高度扫描时(等高模式),即使固体表面仅有原子尺度的起伏,隧道电流会有超出10倍的变化。将针尖装在压电陶瓷上,控制陶瓷上的电压以保持隧道电流恒定(稳流模式),针尖在扫描时随样品表面起伏上下移动,此时陶瓷上电压的变化就反映出样品表面的起伏。 STM还可以用探针尖吸住一个孤立的原子,把它放到另一个位置,这是IBM公司在4K温度下用48个Fe原子制作的 “量子围栏”, 围栏中的电子形成驻波。 STM的横向分辨率已达 ,纵向分辨达 , STM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适时地观察单个原子 在物质表面上的排列状态以及表面电子行为有关性质。 1926年,欧文·薛定谔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宣布:“我的朋友德拜要求有个波动方程,诺,我找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薛定谔方程就由此诞生了。 当时的物理学界,纷纷议论薛定谔神秘的波函数ψ psi ,年轻的讲师许克耳对大教授颇为不恭地编了一首打油诗:欧文用他的psi( ψ ),计算起来真灵通;但psi真正代表什么,没人能够说的清。 长期以来,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ψ一直停留在理论的概念上,没有实际的观测。1993年,M.F.Crommie等人用扫瞄隧道显微镜所做的量子围栏工作,第一次看到了波函数。 玻恩给psi一个统计解释, ψ psi 与粒子的关系得以确定。 1993年,扫瞄隧道显微镜做量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