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力、力矩、力偶 第三章 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第四章 空间力系 第五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六章 扭转 2、截面法求扭矩及扭矩图的绘制 第七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第八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一.梁的内力与内力图 二.多跨静定梁的内力 三.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 四.三铰拱的内力 五.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 六.静定结构的基本特性 第九章 梁的应力 第十章 梁的弯曲 第十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第十四章 力法 第十五章 位移法与力矩分配法 第十六章 影响线 思考题:求桁架的轴力。 I I 1 P A B C D E F G 思考题:联合桁架如何求杆件的内力? I I I I I I I I 1 2 3 N1 N2 N3 联合桁架宜采用截面I-I截开连接杆1、2、3杆,因为此三杆均是I-I截面的单杆,所以N1 、N2 、N3可求;再采用结点法或截面求其他杆件的内力。 1 2 3 例8.18 求桁架中1~6杆的轴力。 2P 2P Ⅰ Ⅰ P/2 P/2 P P P 4m 4m 4m 4m 3m 3m 1 2 6 5 4 A B C D E F 3 G 解: N1 N4 A B D E P/2 P 2P 1、取I-I截面以左为隔离体。 Ⅱ Ⅱ 2、取II -II截面以左为隔离体。 N1 =-P N5 N6 N4=P P/2 P A B F E 2P D ∵结点F为K型结点 ∴N6=-N5 即Y6=-Y5 根据比例关系有: P/2 P/2 P P P 4m 4m 4m 4m 3m 3m 1 2 6 5 4 A B C D E F 3 Ⅰ Ⅰ P/2 P/2 P P P 4m 4m 4m 4m 3m 3m 1 2 6 5 4 A B C D E F 3 G Ⅰ Ⅰ Ⅱ Ⅱ 3、取结点G为隔离体。 P N1 =-P N5 =-5P/12 N3 N2 G 2.一般特性:由基本特性可以推出静定结构的一般特性如下。 1).温度改变、支座移动和制造误差等非荷载因素在静定结构 中不 引起内力。 1.静定结构的基本静力特性是: 满足平衡条件的内力解答是唯一的。 2).静定结构的局部平衡特性:在荷载作用下,如果静定结构 中的 某一局部可以与荷载平衡,则其余部分的内力必为零。 3).静定结构的荷载等效特性:当静定结构的一个几何不变部分上 的荷载作等效变换时,其余部分的内力不变。 §9-1 梁内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9-2 梁内剪应力 剪应力强度条件 §9-3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梁内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曲率公式: 常见截面的 Iz和 Wz 圆截面 矩形截面 空心圆截面 型钢:查型钢规格表。 矩形截面的剪应力: 矩形截面SZ*的计算: 矩形截面的最大剪应力: 圆形截面的最大剪应力: 剪应力强度条件: 30 z y 180 120 K 1.C 截面上K点正应力 2.C 截面上最大正应力 3.全梁上最大正应力 4.已知E=200GPa, C 截面的曲率半径ρ 求支反力 (压应力) 解: 例题9-1 目录 B A l=3m q =60kN/m C 1m VA VB 细长梁: 30 z y 180 120 K 目录 B A l=3m q =60kN/m C 1m M 图(kN·m) 2.C 截面上最大正应力 3.全梁上最大正应力 30 z y 180 120 K 4. C 截面曲率半径ρ 目录 B A l=3m q =60kN/m C 1m 木质悬臂梁跨度为1m,木材的许用应力 [σ]= 10 MPa,[τ]=1MPa,求许可荷载。 1.画梁的弯矩图、剪力图 2.按正应力强度条件计算许可荷载 解: 例题9-3 目录 4.梁的许可荷载为 目录 3.按剪应力强度条件计算许可荷载 解:1)求约束反力 例、T 字形截面的铸铁梁受力如图,铸铁的[?t]=30 M Pa, [?c]=60 M Pa.其截面形心位于C点,y1=52mm, y2=88mm,I z =763cm4 ,试校核此梁的强度。 1 m 1 m 1 m A B C D 2.5 kNm -4 k N m 2)画弯矩图 3)求应力 B截面—(上拉下压) M C截面—(下拉上压) C截面—(下拉上压): 1 m 1 m 1 m A B C D F 2 = 4 kN F 1 = 9 kN 4 ) 强度校核 A 1 A 2 A 3 A 4 46.2MPa 27.3MPa 28.2MPa 2.5 kNm -4 k N m M B截面—(上拉下压): 最大拉、压应力不在同一截面上 A 1 A 2 y 2 y 1 C C z A 3 A 4 46.2MPa 27.3MPa 28.2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