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概述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VIP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RT COMPANY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二章 细菌概述 细菌概述就是就细菌共性的地方进行概括性的讲述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性 掌握:细菌的毒力、感染的概念、感染的类型 熟悉: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了解:细菌的侵入数量及侵入门户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特征。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性能 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叫致病菌或病原菌。 细菌 的致 病因素 毒 力 侵入途径:途径要合适 侵入数量:数量要足够 侵袭 力 毒素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 表面 结构 侵袭 性酶 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细菌的毒力: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致病能力强的病原菌称为强毒株,致病能力弱的病原菌称为弱毒株。 细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细菌的致病因素 (一)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对机体无直接毒害作用。 侵袭力由病原菌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构成。 侵袭 力 表面 结构 侵袭 性酶 (协助抗吞噬或扩散) 黏附素:粘附(吸附)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表面结构:指位于病原菌表面的、能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的菌体结构。表面结构包括荚膜、菌毛等。 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抵抗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消化作用,抑制体液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破坏作用,保护细菌使其繁殖。 菌毛(类) :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帮助细菌粘附(吸附)与细胞表面,细菌感染的先决条件是要附着(固定)在皮肤粘膜表面上。菌毛就像“苍子”的“毛刺”一样,粘附(吸附)在衣服表面。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一般不具有毒性,但它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的胞外酶 侵袭性酶包括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等。 毒素:是细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毒性物质。 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大类。 毒 力 侵袭力 毒素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 外毒素: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 外毒素特点: ⑴毒性强,1mg肉毒毒素可毒死2亿只小白鼠。 20g/只× 2亿只=400万公斤; 400万公斤/80公斤/人=5万人 ⑵有高度选择性毒害,引起特殊的病变。 ⑶大多是蛋白质。故易被热、酸、碱、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某些G-菌液可产生。 ⑸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用于治疗)。 ⑹经0.3-0.4%甲醛处理后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可制成无毒的外毒素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可用于预防接种)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2、内毒素 概念: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A),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内毒素特点: ⑴毒性较弱 ⑵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主要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与休克,④DIC 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简称LPS),耐热,故不易被热、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 ⑸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⑹内毒素免疫原性弱,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外毒素 内毒素 存在部 由活的细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细胞壁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菌种类 以G+菌多见 G-菌多见 化学成分 蛋白质(分子量27~900KD) 脂多糖(毒性主要为类脂A) 稳定性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毒性作用   强,微量对实验动物致死。各种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变。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肠毒素等 稍弱。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粒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DIC等 抗原性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仍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刺激机体对多糖成份产生抗体,不形成抗毒素,不能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 菌量:引起疾病所需的菌量取决于细菌本身毒力的强弱和机体抵抗力的大小。 例如:毒力较强的鼠疫杆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个体中,在途径合适的情况下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