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与目标 一、中医学发展史 要求:了解发展的历史;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医家或著作;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要求: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初识中医 中医临床各科 中医学发展史 一、早期萌芽阶段 动植物药 砭石 保健舞蹈 中医学发展史 二、知识积累阶段 认识疾病 认识酒 卫生防疫 中医学发展史 三、形成发展阶段 中医理论形成 理论系统化 中医各科发展 中医理论形成发展的有关内容梳理 一、先秦、秦、汉时期 二、晋、隋、唐时期 1.继承整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并阐发其理论: 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和发挥; 王叔和、孙思邈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研究。 2.总结临床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晋·王叔和《脉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三、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四、明清时期 1.编纂医学全书、类书、丛书、古医籍注释等: 清代《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 清代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2.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水平: “命门学说”:明代赵献可、张介宾等提出。 温病学说: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 五、近代(清末、民国) 中西医学交流、碰撞,产生三类态度: 肯定中医,排斥西医:唯老祖宗是好。 吸收中、西医知识,融汇贯通,唯我所用: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如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 接受西医,全盘否定或力图改造中医:中医科学化思潮,代表人物如陆渊雷、谭次仲等。 六、现代(建国后) 1.中医理论经过系统梳理更加规范; 2.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 3.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定义: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内容: 人与环境——季节气候、地域环境、社会环境; 人体本身——生理上:五脏一体观; 病理上:各组织器官相互影响; 诊断上:司外揣内; 治疗上:治病求本。 二、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发病原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证与病、症的区别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是疾病的全过程。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症状和体征。仅仅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证——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比症更深入,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辨证论治的实质——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1.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2.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就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 中医学基础 主讲人:王文娟教研室:中医学基础(一教楼483) 邮 箱:ruyue999@ 电 话:内科 眼科 肛肠科 骨伤科 针灸科 四 大 代 表 著 作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基本确立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倡导邪去正安—攻邪派。 李杲:倡导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补土派。 朱震亨: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 金 元 四 大 家 * 目 肺 脾 肝 肾 心 大肠 胃 小肠 膀胱 胆 筋 脉 肉 皮 骨 舌 口 鼻 耳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