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昨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林为干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林为干是中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曾解开电磁学界“哥德巴赫猜想”,被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 遵照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1月29日,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的学生正从世界各地赶来。 他说“当一辈子研究生” 他患了帕金森 90多岁了仍在写论文 昨日,讣告就贴在电子科大沙河校区东校门的宣传栏上。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推着自行车经过,停在讣告前说道:“啊?林院士去世了?”他们都是林为干的学生,也曾是他的同事。 刘心松,电子科大计算机学院教授。在他眼中,林为干是一位勤勉治学的学者。“直到两三年前都还在坚持做研究、写论文。”刘心松是一专业学术刊物的编委,“有时收到林老师投的论文,有三四页长”。 1985年,在学校博士学位授位大会上,林为干用英语(课程)对参加会议的研究生们发表了讲话。他说:“来这里学习深造,就要立志当一辈子的研究生。” 这也是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2008年,89岁的他在接受电子科技大学校报采访时旧话重提:“要做一辈子的研究。” 在林为干的儿子林诒玉回忆里,从他记事起,“每到晚饭后半小时,母亲就告诉我不要喧闹,走路要小声,不能吵到了父亲‘做功课’。长大后才知道‘做功课’就是学习、读书、读文献,做研究、写论文、做科研报告”。 即使在特殊时期,林为干仍然不忘“做功课”,自掏腰包订阅影印的国际最高水平外文杂志。在林诒玉看来,“他的脚步一直紧跟着世界先进水平”。林为干的勤奋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他常常大年初二就在办公室里加班。 他患了帕金森 颤抖着双手在纸上推导公式 1989年,林为干从科研和教学一线退下来,但丝毫没有懈怠,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林为干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独著或为第一作者的近30篇。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林为干解开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995年12月,林为干的学术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发表。该文攻克了一个百年难题。1892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第三版)出版以来,关于点电荷在介质球中能够形成多大的镜像,位于何处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于是,这个百年未解的难题就成为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解开这个“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很多电磁学家的梦想。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林为干的颈椎出现病变,2008年后慢慢就不能行走了。他在家里支起一张小桌子,每天在小桌子上看书研究。曾为他立传的课题组在他家收集了几大信封报纸角和小纸片,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这是林为干在看报或吃饭时,突然来了灵感的“即兴研究”。 再后来,他患上了帕金森病,但每天仍用略显颤抖的手,拿着放大镜和笔,仔细研读最新的外文文献,并在纸片上推导公式。他说:“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到我100岁的这段时间里面,每年都能够发表一两篇论文,在100岁那年,还能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 他是“三好老师” 他的学生成中国微波界中坚力量 除了“当一辈子的研究生”,林为干还有一个心愿—————“当三好老师”。 他一共培养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曾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这些弟子遍布海内外,推动了中国微波科技和微波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微波人才培养和微波事业传承的中坚力量。 曾有学生的论文被他修改9次,“可能对先生来讲是习以为常,对我而言则是震撼的。这让我明白,做学问要认真到一点一滴,认真到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环节……” 他对学生极尽爱护。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黄卡玛教授是林为干的门生。黄在求学时,曾由于长期熬夜研究和压力过大,唇上起了水泡。林为干把自家煤油炉带了过来,让黄带到宿舍去,多煮点蔬菜吃。 在学生的前途上,林为干也是尽心尽力。 曾令儒,中国首批电子学博士,从东方红系列卫星开始到“神舟”飞船,卫星和地面的检测数据传输技术、传输方案,他都曾带头参与研究,被称为“中国航天飞船的掌舵人”。林为干正是他的“伯乐”。 当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有个规定:优秀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如果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可以作博士论文答辩。林为干认为硕士生曾令儒十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达到了博士论文水平,为此多次给学校撰写推荐信。最后,经过各种考核和评议,曾令儒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 生活中的他 骑车去开会挂破裤子一根皮带用了40年 在学生眼中,林为干生活简朴,丝毫没有大学者的架子。在出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期间,去城里开会,他经常骑自行车往返。有次去开会,裤子被自行车挂破了,林为干没时间赶回家换,找学生借了条裤子穿。 在林为干第二位夫人朱建华眼里,林为干“没架子、不讲究”,一根皮带用了40多年断成两截还在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