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液相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色谱故障3-压力波动 可能原因 -溶剂进口过滤芯堵塞 -溶剂未脱气 -泵的密封圈老化 -出口单向阀失效 -泵内有气泡 第五节 日常使用及维护 色谱柱 进样阀 流 动 相 检测器 高压泵 脱气装置 1. 高压泵的保养 使用流动相尽量要清洁; 进液处的砂芯过滤头要经常清洗; 流动相交换时要防止沉淀; 避免泵内堵塞或有气泡; 2. 色谱柱维护 柱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碰撞、弯曲或强烈震动; 避免使用高粘度的溶剂作为流动相,控制流动相pH; 防止流动相互不相溶而使盐在色谱柱中析出; 严格控制进样量; 实验完毕,选用适当溶剂清洗柱子(无缓冲盐,用90%甲醇水溶液;含缓冲盐,用10%甲醇水溶液冲洗20 BV,然后再用90%甲醇水溶液冲洗20BV) 加保护柱; 每天分析工作结束后,要清洗进样阀中残留的样品; 若色谱柱长时间不用,存放时,柱内应充满溶剂,两端封死(如ACN适于反相色谱柱,正相色谱柱用相应的有机相) 3. 检测器的保养 分析完成后,马上关闭检测器; 检测池污染时,将柱拆下,用合适的溶剂冲洗污染物。 冲洗色谱柱时应该断开与检测器的连接! 4. 样品 滤膜过滤; 如样品提取自复杂物质(如动植物基质),最好对提取液进行适当的纯化处理(如SPE); 最好用流动相或是弱于流动相(更少的有机相)来配制样品,这样能够得到好的峰形和灵敏度. 流动相 有机相为色谱纯级别,水相最好是超纯水或双蒸水; 过滤;脱气 普通色谱柱pH适用范围: pH 2~8; 确保流动相不同溶剂间的良好互容;对于有机溶剂-缓冲盐体系,确保缓冲盐不析出; 有机溶剂流动相: 室温下密封, 避光 缓冲盐流动相: 当日现配现用 低温下密封保存 选用适宜的容器  2 星期 1 天 1 星期 1 小时 新鲜配制 5 10 15 20 25 0 分 测试条件 水样: 40ml trace enrichment @ 2.0 ml/min 色谱柱: C18 反相柱 梯度: 线性 100% 水- 100% 乙腈 波长: 254 nm 保存于聚乙烯瓶中的超纯水 * * * * * * * 分离类型选择总结,P93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水(最大) 甲酰胺 乙腈 甲醇 乙醇 丙醇 丙酮 二氧六环 四氢呋喃 甲乙酮 正丁醇 乙酸乙酯 乙醚 异丙醚 二氯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最小) 选择原则: 正相键合色谱:中等极性溶剂(酯或醚); 反相键合色谱:极性溶剂(甲醇、乙腈、水); 离子交换色谱:缓冲溶液; 凝胶色谱:极性溶剂或水; 复杂组分:混合溶剂或梯度洗脱 、 在选择溶剂时,溶剂的极性是选择的重要依据 2. 流动相选择 纯度高(过滤,脱气); 避免使用引起柱效损失或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 与固定液不反应; 适宜的溶解度; 粘度小; 与检测器匹配。 对流动相的要求: 极性 结构 特征 物理特征 综合 3. HPLC首选方法建立 分离条件 较好的首要选择 色谱柱 尺寸(长度,内径) 150 ×4.6 mm 粒度 5μm 固定相 C18或C8 流动相 溶剂A和B 缓冲液-乙腈 % B 80~100% 流速 1.5~2 mL/min 温度 35~45℃ (或室温) 样品大小 体积 25μL 重量 100μg 初步分离结果 五、优化分离条件 分析条件的优化 1. 流动相的调整(种类与配比) 2. 梯度洗脱 3. 流速 4. 色谱柱粒径、长度 5. 温度 6. 检测器 流动相调整的规则 合适的保留因子k (k值1-20)是获得满意分离的基础 保留因子 k=(tR-tM)/tM 用以下“秘诀”可以使开发过程更加简便、快速 流动相的调整“秘诀” 秘诀1 由强到弱 一般先用90%的乙腈(或甲醇)/水(或缓冲溶液)进行试验, 这样可以很快地得到分离结果,然后根据出峰情况调整有机溶剂(乙腈或甲醇)的比例。 流动相的调整“秘诀” 秘诀2 三倍规则 每减少10%的有机溶剂(甲醇或乙腈)的量,保留因子约增加3倍,此为三倍规则。这是一个聪明而又省力的办法。调整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峰的分离情况。 秘诀3 粗调转微调 当分离达到一定程度,应将有机溶剂10%的改变量调整为5%,并据此规则逐渐降低调整率,直至各组分的分离情况不再改变。 流动相的调整“秘诀” 流动相的调整“秘诀” 秘诀4 更换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