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课-蜀道难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VIP

11-12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课-蜀道难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12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课-蜀道难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蜀道难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段) 1.吃透文本 第二段:通过环境气氛烘托蜀道之难。 第三段:写蜀中战祸之烈。 2.疑难探究 (1)如何理解诗中的“西去”与“西望”? 巴蜀在秦陕的南面,本诗为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为何说“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称唐玄宗逃亡到蜀地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 (2)如何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课本中的注释是一种解释,即“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这样,把“狼与豺”理解为“比喻叛乱的人”,而“化为狼与豺”的就是指守关的将领反叛了,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 (3)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的诗意? 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有不惊人不足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发阆中》),“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客居》)等。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像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和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5)全诗的主旨如何理解?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 ②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赟; ③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 ④“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 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综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仕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 (6)对于诗文的鉴赏,历来各家都有所评论,对于《蜀道难》该如何鉴赏呢?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论《蜀道难》:“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这句话形象而又有概括性,但主要是说《蜀道难》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1)章法上,《蜀道难》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共出现三次:开头、中间、结尾。由此自然形成以主旨句贯串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种形式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基调的形成也影响很大。 (2)气象上,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3)基调上,因主旨句贯串始终,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 (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最能体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代表作品?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峰,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