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61-01潜在失效模式(FMEA)管理办法精要.docVIP

HS-61-01潜在失效模式(FMEA)管理办法精要.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 录 1、目的 2、适用范围 3、定义 4、职责和权限 5、业务体系流程图 6、程序 6.1 FMEA管理流程 6.2 FMEA管理相关说明 7、 8、 拟制 审核 批准 1.目的 1.1发现、评价产品/过程中潜在的失效及后果。 1.2找到能够避免或减少这些潜在失效发生的措施。 1.3书面总结上述过程,确保产品使顾客满意。 2.适用范围 2.1新产品产品设计阶段。 2.2新产品过程设计阶段。 2.3设计更改阶段。 2.4过程更改阶段。 2.5应用或环境产生变化的阶段。 3.定义 3.1 DFMEA 1)是对由于系统、子系统或零部件的设计结果(如规范等)有可能未达到设计意图所造成的失效进行的分析. 2)失效,可能是一般环境下的,也可能是极限条件下的. 3.2 PFMEA 1)对由于过程的操作或条件不符合要求而可能发生失效进行的分析. 2)失效可能是已发生过的,也可能是未发生过的 3)假定过程中使用的零件/材料是合格的. 4. 职责和权限 4.1技术中心及项目小组工程师负责完成设计FMEA。 4.2制造中心工程部工程师负责完成过程FMEA。 4.3 CFT小组负责对设计及过程FMEA进行评审. 5.业务体系流程图 本程序的业务流程图见附件1. 6.程序 6.1 FMEA管理流程 6.1.1 DFMEA计划阶段 技术中心、制造中心工程部及相关其它部门提出并提供《设计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HS-62-01-01)或《过程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HS-62-01-02)给技术中心相关项目经理。 6.1.2 DFMEA实施阶段 1)技术中心项目经理组织相关项目工程师进行系统DFMEA。 2)技术中心相关项目经理对系统DFMEA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则重新进行系统DFMEA,审核通过则送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批准。 3)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如不批准,则重新进行系统DFMEA,直至批准通过,批准则由技术中心相关项目结构/电子工程师进行结构/线路FMEA。 6.1.3 DFMEA确认阶段 1)由技术中心相关项目经理对结构/线路FMEA进行审核,审核如不通过则重新进行结构/线路FMEA,审核通过则送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批准。 2)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如不批准,则由技术中心相关项目结构/电子工程师进行结构/线路FMEA,直至批准。如批准则由技术中心相关项目工程师采取降低风险顺序数(RPN)措施。 6.1.4 DFMEA措施阶段 1)由技术中心相关项目经理对降低RPN措施进行审核,审核如不通过则由相关项目工程师重新采取降低RPN措施直至审核通过,如审核通过则送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批准。 2)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如不批准则由相关项目工程师重新采取降低RPN措施直至批准通过,如批准通过则由技术中心技术管理部主导,工程部资料室协助对FMEA新文件发放、旧文件回收/更改。 6.1.5 PFMEA实施阶段 1)制造中心工程部相关项目工程师完成工序PFMEA。 6.1.6 PFMEA实施阶段 1)由工程部部长对工序PFMEA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则由工程部相关项目工程师重新制作工序PFMEA直至审核通过,审核如通过则送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批准。 2)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如不批准则由工程部相关项目工程师重新制作工序PFMEA直 至批准通过,如批准通过则由工程部相关项目工程师采取降低RPN措施。 6.1.7 PFMEA措施阶段 1)由工程部部长对降低RPN措施进行审核,审核如不通过则由工程部相关项目工程师重新采取降低RPN措施直至审核通过,如审核通过则送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批准。 2)技术中心总经理或授权人如不批准则由工程部相关项目工程师重新采取降低RPN措施直至批准通过,如批准通过则由技术中心技术管理部主导,工程部资料室协助对FMEA新文件发放、旧文件回收/更改。 6.2 FMEA管理相关说明 6.2.1时机及对象 1) 《设计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HS-62-01-01)应在设计概念形成之时开始,并且在产品开发各个阶段,当设计有变化或得到其它信息时及时不断修改,并在图样加工完成之前结束。评价分析对象是最终的产品以及每个与之相关的系统、子系统和零部件。 2) 《设计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HS-62-01-01)已考虑到制造装配需求,针对设计意图并假定该设计将按此意图进行生产和装配,不依靠过程控制来克服潜在的设计缺陷,还应考虑产品维护及回收技术的限制。 3) 《过程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HS-62-01-02)应在生产工装准备之前,在过程可行性分析阶段或之前开始,而且要考虑从单个零件到总成的所有制造过程.评价分析对象是所有新的部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