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辩伪.docVIP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辩伪

第七章 辩 伪 辨伪是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考辨史料真伪及其年代的科学。古书的真伪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伪》中曾叹道:“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清末著名目录学家张之洞,在《輶轩语》中也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辨伪先哲们的估计虽不尽确凿,但也并非毫无根据。尤其是我国古代典籍曾经历众多的天灾人祸,失传甚多,难免为后世的有意作伪和失误致伪以空隙。因而古代的伪书,不仅数量大且充斥于文学、历史、思想、宗教、政治、科学等各方面。鱼目混珠真伪难辨,搞乱了历史真相。给我们科学地利用古籍造成了许多混乱。郭沫若同志曾指出:“研究中国古代史,大家所最感痛苦的是,仅有的一些材料却都是真伪难分,时代混沌,不能做真正的科学研究的素材。”(《十批判书》)因此,辨别古籍的真伪十分重要。辨识伪书的目的,不是将伪书清除书籍之林,而是恢复其本来面目,作为史料加以保存和运用。 要辨识伪书,首先的是要了解伪书产生的原因和伪书的种类。 第一节 伪书产生的原因和种类 一、伪书产生的原因 伪书的产生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从性质上看,又分有意作伪和失考误断致伪二类。 有意作伪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1、借古重说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祟古贱今”的观念,并且好古成癖。被称为圣人的孔夫子都“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淮南子》在《修务训》里说:可见古时尊古之风异常浓厚。许多人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取信于世,借助于人们的这种心理,硬拉一些古人作护身符。或托古人之名,或掇古人之事,或挟古人之文,或蹈古书之名,以宣传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他们的门生弟子则不遗余力大肆鼓吹。于是以古圣先贤为撰者的书籍大量出现,流传于世。顾炎武曾说:“汉人好自作之书而托为古人,张霸《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这些话道出了托古以传的社会风气。而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后代。如《本草》一书,本是汉末以后至梁陶弘景逐渐写成,却偏要说神农口尝百草,辨别辛苦后自著其书。《史记》中因记载老子出关,关尹喜恳请老子著书之事,后人便杜撰成《关尹子》一书。又如《易卦》托名于伏羲、《医经》托名于黄帝、《周礼》托名于周公等。《晋书·曹志传》载,曹冏的《六代论》问世时,当时曾传为曹植所写。晋武帝司马炎向曹植的儿子曹志打听此事。曹志道出真情:此种风气,到唐宋后犹不绝迹。如《杜解》之借名于苏轼,《龙城录》之嫁名于柳宗元。 我国的古代典籍,从秦始皇焚书之后,屡遭厄运。每一次战乱,天府藏书必遭一次浩劫,焚毁散失所剩无几。每一朝代更替,统治者便极力搜求古籍,甚至高价购求,厚禄赏赐。如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令人竭力搜集和抄写古典书籍,并设太史令记史撰书;汉成帝使陈农求遗书于天下;隋开皇三年,牛弘表请访求异本;唐太宗贞观年间,魏征及令狐德棻请购散逸之书。想方设法讲求典籍,以恢复补充内府中秘,在中国的历史上屡见不鲜。由于书籍散佚严重,又急于补充而不能严格鉴别,于是给求名牟利之徒以可乘之机。失书一次,便塞进伪书一批。 如隋文帝酷爱《易经》,当时的大学者刘炫为了邀功请赏,“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并说《连山》是夏朝的易经,《归藏》是商朝的易经。后被发现其伪,被除名归家。东晋梅赜伪造孔传《古文尚书》,历代学者皆信,并将共立于学官,直到清初方考订是伪书。再如《尚书》,汉武帝时虽经多方访求,却只得 29篇,依然残缺不全。汉成帝酷爱此书,为求足本,悬赏购求,遂出现了东莱张霸的102篇《尚书》。后来发现其所献《尚书》,乃是割裂《尚书》篇目,并加《左传》、《书序》为首尾伪造而成。成帝盛怒,但因爱其才,又怜他造假不易,赦免了死罪,只革去其博士之职。 还有一些人为满足虚荣心而造假,编造《列子》的张湛就是一个。他为出风头,挖空心思从《庄子》中找出列御寇这个人,搜集前说,附以己见,自编自注《列子》,一时间声名显赫,与王弼、向秀、何晏齐名。又如杨慎,总以他人未见之书而自己独览为荣,《修文御览》这部书早佚,而杨慎偏说曾见过。 3、政治斗争的需要 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政见不同,形成竞争,互相攻击,不择手段,甚至制造伪书以相诬蔑。如唐代牛李之争中,李德裕和牛僧孺曾分别纠集党徒互相攻击,编造伪书以诬陷对方、李德裕的门人韦瓘曾用牛僧孺之名伪造了一部《周秦行记》,以此诬陷牛氏。北宋王安石变法,反对派邵雍的儿子邵伯温曾托苏洵之名,炮制了《辨奸论》,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咒骂王安石是不近人情的大奸臣。在战国秦汉时期,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创立了许多应时的学说,杜撰了许多史实。《荀子·宥坐篇》便是其中之一。文中记载孔子诛少正卯一事,实系后人杜撰捏造。《曲礼》对这些作伪现象作了概括:“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