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古文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随州古文化.ppt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花絮故事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只奏响过三次 编钟的出土   1977年9月,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后,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 这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那一天,随州城郊擂鼓墩驻军扩建营房过程中, 偶然发现了曾侯乙墓。这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 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会永远不复存在。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 继承发展 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春秋战国编钟气势恢宏,后世多有仿制。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当时出土的六件春秋时期宋成钟铸造了一组编钟,称“大晟”编钟。钟为椭圆形,扁体双夔钮,饰多层蟠虺纹,其形制呆板,纹饰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铜器。后因战事,这套钟散落民间,至今可知有十余件流传于国内外,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都有收藏。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曾从废铜中挑选出一件宋代小钟,钟钮明显是后续的,乃“大晟”编钟之钮,此钟则可能是制假之人拼凑而成的一件伪器 。 历代有名的编钟 曾侯乙长枚甬钟是一件为全国人民所熟悉的青铜器,属于战国早期铜编钟,1978年在湖北隋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当时出土时曾侯乙编钟中长枚甬钟共计有22件,形制相同,大小有别,个别部位纹饰略有差异。钟体如合瓦形,铣边有棱,腹平,中空,体上窄下宽。篆及鼓部饰蟠龙纹, 钲两侧各有长枚9个,正面钲间有错金铭文。造型规正,制作工艺精良,特别是每个钟的音律准确无误,不能不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编钟曲目 01 竹枝词(编种与编磬) 02 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03 屈原问渡(古乐合奏) 04 楚商(古乐合奏) 05 幽兰(古琴与编钟) 06 国殇(古乐合奏)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编钟演奏图 * * * * * * * * * * * * * * * * * * 原名称: 曾侯乙编钟 年代: 中国战国时代 材料: 木 青铜 规格: 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 重4400公斤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基本资料 详细介绍 第一次奏响:1978年   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 参观者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曾侯乙编钟 第二次奏响:1984年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 第三次奏响:1997年 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天·地·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历史意义

文档评论(0)

dingyx0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30140202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