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护理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脑膜瘤护理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 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 脑膜瘤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 如:1.头部外伤 2.放射损伤 3.性激素及其受体 临床表现 1.病程长,多在1-2年以上。 2.以头痛及癫痫为最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3.不同部位脑膜瘤因压迫临近脑组织及结构不同而引起的相应神经症状与体征也不相同。 诊断 1.临床症状与体征。 2.颅脑CT: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均一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位于脑膜瘤好发部位,以广基地与硬脑膜相连,增强后可见到明显的“脑膜尾征”。 3.颅脑MRI: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便于脑膜瘤的分型及分类。易发部位依次为①矢状窦约占50%②鞍结节③筛窦④海绵窦⑤桥小脑角⑥小脑幕等。 4.病理检查。 分类 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根据肿瘤生长部位不同,具体分类如下: 矢状窦旁脑膜瘤 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 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 鞍结节脑膜瘤 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嗅沟脑膜瘤 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往往引起同侧视神经萎缩,由于颅内压增高,对侧视神经水肿,成为Foster-kenydy征。 桥小脑角脑膜瘤 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仅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等。损害表现为: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脑室内脑膜瘤 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小脑幕脑膜瘤 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枕骨大孔脑膜瘤 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脑膜瘤 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病理WHO脑膜瘤分类分级 WHOⅠ级:脑膜皮型脑膜瘤、纤维型脑膜瘤、过渡型脑膜瘤、沙粒型脑膜瘤、血管瘤样型脑膜瘤、微囊型脑膜瘤、分泌型脑膜瘤、富含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化生型脑膜瘤。 WHOⅡ级:非典型性脑膜瘤、透明细胞型脑膜瘤、脊索样型脑膜瘤。 WHOⅢ级:横纹肌样型脑膜瘤、乳头状型脑膜瘤、间变型脑膜瘤。 治疗 1.手术治疗:首选治疗手段。 2.放射治疗:对于恶性脑膜瘤可延缓复发时间。 3.激素治疗:即用激素受体拮抗剂来治疗本病。 4.基因治疗:通过基因治疗引入抑癌基因和下调多肽类生长因子及原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脑膜瘤细胞的生长。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