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昭君文化.ppt
昭君文化之一:青冢幽幽昭君墓 呼和浩特之南,大黑河畔,一片平畴,封土堆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昭君墓。高达33米的土墓,矗立在一片平原之中,巍峨高耸,姿态雄伟。当地传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冢”。 昭君墓占地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 昭君墓周围的景色更为宜人,晨曦的朦胧,骄阳的绚烂,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气象万千。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更增添了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长眠在青冢中的王昭君,名嫱,西汉抹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入宫为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昭君出塞”故事。两千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奇女子,就默默地飘落在北国的异乡。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幽幽青冢,如怨如泣。多少文人墨客的心灵激荡,多少美丽哀婉的故事传说,如涓涓溪水,流入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 和亲出塞兮泪纷纷,流落异域兮不顾身。 黄沙漠漠兮胡笳怨,青冢悠悠兮昭君魂。 昭君文化之二:白云千载昭君诗 汉代以来,吟诵昭君题材的古诗词,计有七百多首,历经2000多年,时间之久,实属罕见。纵观异彩纷呈的诗词,其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 一、对王昭君身世寄予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意境萧瑟凄凉,作者悲悯之情俱见。 清代词家纳兰性德《出塞》词,其下阕:“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昭君幽怨无数,作者不免哀怜无限。 二、对昭君生活不良环境愤怒抨击 李商隐《昭君诗》中:“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表达了作者对见利忘义势力小人的鞭挞。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尽管对汉元帝犹抱一定的希望,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邪恶之徒的愤恨抨击之情。 王安石《明妃曲》第一首中:“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诗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王、欧关于《明妃曲》的唱和,是对皇权的大胆非议。 三、对昭君出塞历史作用客观肯定 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耶律楚材《过青冢次买搏霄韵》诗曰:“延寿丹青本谎君,和亲犹未敛胡尘。穹庐自恨嫔戎主,泉壤相逢愧汉臣。玉骨已消青冢底,香魂犹绕黑河滨。愁云暗锁天山路,野草闲花也怨春。”对昭君出塞及汉代的和亲政策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巴山楚水奇女子,风雪出塞别故人。 斗转星移两千载,诗词吟诵绵古今。 昭君文化之三:凄婉迷离昭君怨 流传至今的《昭君怨》,虽然为文人托王墙之名而作,却是昭君题材最早的诗篇。古朴清雅,优美凄婉。也许这首四言诗的流传,拨动了人们绵绵千古的凄婉情缘;也许这首诗给昭君的情愫带来了许多遗憾。 《昭君怨》诗中吟道:“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里悠长。鸣呼唤哉。忧心恻伤。”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孤身塞外,对一个弱女子来说,不能不“忧心恻伤”。从繁华故地,到“远集西羌”,陌生的巍峨高山,凄冷的湍湍河水,关山阻隔,通往故乡的路,悠悠漫长。作者虽非昭君,却准确地表达出,昭君出塞时去国离乡的哀怨。《昭君怨》对昭君题材的诗篇具有较大的影响,历代诗人大多出于哀其不幸、悲其远嫁的怜惜心情,给昭君涂上了一层哀怨的情愫。北周文瘐信的五言诗《昭君辞应诏》,写昭君走到汉边界时的心情,是“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连诗圣杜甫也吟道:“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年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实,《昭君怨》作者既然不是昭君,人们也就无法从中解读昭君的真实情感。有人认为,昭君是巴人后裔,土家姑娘,不像汉家女子那样,遵循“三从四德”。这只是一种猜测,目前还没有找到史实根据。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昭君生长在巴楚交错之地的秭归,吴永安三年(260)秭归北部地区才划归兴山县。当时巴楚人较少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思想比较自由开放,昭君也不会像儒家文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尊崇封建正统“三从四德”的“淑女”。昭君出塞确有哀怨,但不仅只有远去的哀思,还会包含深宫的冷落、身世的凄惨、蔑视权贵的愤懑、渴望自由的企盼。 黄沙漠漠,白云凄凄,冰天雪地,胡笳羌笛。 含泪出塞,魂落异域,千古谁知,昭君心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