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徽因ppt(27页).ppt
16岁随父亲游历欧洲 * 风华绝代 — 林徽因 制作人:张佳 原名徽音,福建省闽侯人。 l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 她是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 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 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的才女。 人物简介: 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 祖父林孝恂 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风等地 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等职。 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 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 立志要学建筑 结识徐志摩 偶 然 作者: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培华女中续学 并考取半官费留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 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 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 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 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 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 访问,在日坛草坪讲演,由林徽因搀扶上台, 徐志摩担任翻译。文载:“林小姐人艳如花, 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 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一时成为京城美谈。 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同往美国留学 林选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梁选水彩静物画、户外写生和三角。 9月,结束康校暑期课程, 林、梁同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 林徽因结束宾大学业,得学士学位 1928年3月21日, 24岁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 温哥华姐姐家结婚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婚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 赴欧洲参观古建筑, 太 太 的 客 厅 林徽因其太太的客厅是一个一个富有吸引力 的“公共空间”,聚集了当时北平一大批对文学、艺术 和学术有兴趣的文人、学者, 如金岳霖、钱端升、张熙若、陈岱孙等哲学家、 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有如沈从文这样 的主持全国性大报《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 当然更多的是像萧乾、卞之琳这样的在校大学生慕名而来。 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 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女儿粱再冰 张学良以奖金征东北大学校徽 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 《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仍然》 《激昂》 《一首桃花》 《山中一个夏夜》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 及短篇小说 《窘》 1931年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 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 林徽因 冰心 庐隐 徐志摩与陆小曼 由林徽因等主持,在北平为徐志摩举行追悼活动。 发表散文《悼志摩》。 “七七”事变爆发 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 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 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 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 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 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 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 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 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