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27【民间文学】潮州歌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27【民间文学】潮州歌谣.doc

I27【民间文学】潮州歌谣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歌谣) 项目名称 潮州歌谣 流传地区 潮汕地区及海外 基 本 内 容 潮州歌谣潮州概况 ? 一、潮汕歌谣发展的轨迹 ??????????????? 大约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潮汕大地上便已有人类在进行渔猎活动,当时应该有简单、原始的歌谣,可惜已经渺不可寻。潮汕这地方属于古代的越地。从晋代左思《吴都赋》中津津乐道的“荆艳(艳,歌曲名)楚舞,吴俞(音yu,即歌)越吟”来看,我国南部的声歌乐舞还是很发达的。可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文献中没有潮汕一带民间歌谣产生和传播的记载。但民间歌谣应该是存在的。 到了宋代,潮汕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大致是这样的:汉族居民占了绝大多数,水边有蛋,山里有畲。这片土地上存在着汉族歌谣、蛋族歌谣、畲族歌谣同甘共苦时并存的局面。 明清时代是中国民歌大活跃大繁荣的时期。明代中叶以后,由于中国封建经济母体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商品经济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人民有了更多的娱乐要求;加上李贽、汤显祖等思想家、文学家冲破理学藩篱,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提倡个性解放,通俗文学大为勃兴。在民歌领域,以冯梦龙编的《桂枝儿》、《山歌》为标志,大规模收集整理民歌成了文人的一种时尚。清代采编民歌有了进一步发展,也正是在明清这段时期,潮汕有关文献中才开始有了一些关于民间歌谣的记述。 潮人? 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直计往田插秧。一老槌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条) 正月十三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古人陈迹,迎神街巷,玉箫画鼓,象板银笙,演春天于灯月光辉之下,谓之游春。(吴颖《潮州风俗考》) 当春农时,夫男于田插秧,妇子磕饷,槌鼓踏歌相劝慰,是为秧歌。今俗正月,鸣钟击鼓,演于灯月之下,又谓之闹元宵。一唱三叹,无非儿女之词、情性之感也。然天机所触,衬以土音俚语,弥觉委曲婉转。信口所出,莫不有自然相叶之韵焉。(清嘉庆《澄海县志》) 以上各条说的都是汉族地区的民间歌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当大规模农事活动比如插秧)或节日游乐活动(比如闹元宵),潮汕各地都有群众性的歌谣演唱,并且用锣鼓和统乐相伴以调协节奏。至于歌词,则韵脚自然相叶,衬以土音俚语。 潮??? 蛋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妇女衣过舟也。(屈大均《广东新语》) 清代郑昌时《韩江竹枝词》有一首说:“东西弦管暮纷纷,闽粤新腔取次闻。不隔城根衣带水,马头歌调送行云。”下有自注:“新近闽,歌参闽腔,韩江舟户又尚马头调云。”注中说的“韩江舟户”即指蛋家,“马头调”据郑振铎解释就是码头调,也即在商业繁盛之处唱的蛋歌。蛋族以舟为家,因此涉及他们的记述都离不开舟和水。从这些片段材料可以见出他们恋爱结婚时要唱歌比歌。一些蛋户女为生活所迫,只好在商业繁荣的地段招客卖笑,形成乾嘉时韩江边上有名的六篷船风光。而这时,唱歌就成了他们求生的一种手段。 关于畲歌的记述就更多。许多材料都说畲族婚姻必须先由男女青年节日时对歌求爱,然后再由父母订亲确认。唱歌几乎成了畲族男妇女恋爱的必经之路。嘉庆《澄海县志》卷六《风俗声歌》条第一次用方志的篇幅记录下七首畲歌。最值得留意的是这七首畲歌全是如《诗经国风》般的往复重沓体。1929年出版的金天民所编《潮歌》将内容分为四大类:一、谣谚,二、讴歌,三、畲歌,四、附录。在畲歌这一部分约140首歌谣中也全部都是往复重沓体。 让我们随便举出两个例子: 日游官路西,踏上松丛斫松栽;呼鸡亦须一把粟,无粟呼鸡不肯来。日洲官路蹊,踏上松丛斫松枝。呼鸡亦须一把粟,无粟呼鸡不到边。 苘蒿花,开黄黄,要好灶下来铺砖。昨夜阿兄? 阿嫂,喇叭鼓手送入门。苘蒿花,开红红,要好灶下来铺枋。昨夜阿兄阿嫂。喇叭鼓手送入房。 畲歌这种重章叠句、往复重沓的结构形式,不但与广东的咸水歌、木鱼歌、蛋歌、客家山歌不同,即使跟全国其它地方的民间歌谣相比,也显得面目不同,可见这正是它形式上最大的特点。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随着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激荡,出现了一次民间歌谣活动的高潮。1918年从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开始,由刘复、沈尹默、周作人等人发起征集歌谣;1920年组织成立歌谣研究会,由沈兼士、周作人任主任。1922年12月17日《歌谣》创刊,在全国高扬起收集歌谣研究歌谣的旗帜。这些人重视民间歌谣,已不是传统意义的“观风俗,知得失”,而是选取了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的全新角度,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因而相对于明清来说是一种突破,一种超越,正是由于受到他们的影响,潮汕一批新知识分子对本地的民间歌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醉陶是向《歌谣》投寄潮汕歌谣的第一人,他寄出的歌谣:“渡头溪水七丈深,一尾鲤鱼头戴金。一条丝线钓不起,钓鱼歌儿酵素遇心”发表于1923年3月《歌谣》第十一号。这也许是第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