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 黄素单核苷酸 异咯嗪 * 非卟啉铁 * 镶嵌在线粒体内膜的酶蛋白 * 鱼藤酮 :用作农用杀虫剂.防治菜青虫、二十八星瓢虫、猿叶虫、黄守瓜、黄条跳、菜螟等.鱼藤酮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的根皮部,在毒理学上是一种专属性很强的物质,对昆虫尤其是菜粉蝶幼虫、小菜蛾和蚜虫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两种作用。早期的研究表明鱼藤酮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影响昆虫的呼吸作用,主要是与NADH 脱氢酶与辅酶 Q之间的某一成分发生作用。鱼藤酮使害虫细胞的电子传递链受到抑制,从而降低生物体内的 ATP水平最终使害虫得不到能量供应,然后行动迟滞、麻痹而缓慢死亡。误服会中毒。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惊厥、震颤。对肝、肾有损害作用。 * 抗霉素A(polyoxin A) :由A至N14种不同的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是金色链霉菌产生的代谢物。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水稻纹枯病、黄瓜霜霉病、瓜类枯萎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草莓和葡萄灰霉病、人参黑斑病、林木枯梢及梨黑斑病等多种真菌病害。 * 急性中毒几乎均为经口误服。该品亦属神经毒,主要作用于延脑中枢,先兴奋后抑制,开始呼吸中枢兴奋,并有惊厥,其后则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这种毒作用一般认为是神经细胞的ATP代谢受阻所致。乳剂和鱼藤酮根粉对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主要为消化和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前者有口腔麻木、恶心、呕吐和阵发腹痛,很少伴有腹泻;后者有头昏、头痛、口唇及肢体麻木、视觉模糊、烦躁不安、肌肉震颤和痉挛、意识障碍、血压降低、呼吸先快后慢、共济失调,甚至抽搐、昏迷、休克和呼吸衰竭。 粉蝶霉素A:杀虫 异戊巴比妥:催眠药、抗惊厥药 抗霉素A:农用抗生素 * 参与电子传递过程的所有电子传递体按与电子亲和力递增的顺序排列,将电子从还原型辅酶传递到氧形成水的一系列相互偶联的氧化还原体系。 *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 1961 英生物化学家Peter Mitchell 提出,1978诺贝尔化学奖 * 也称质子泵ATP合酶或F1Fo-ATPase 质子扩散驱动ATP合成之部位 * Paul Boyer’s binding change mechanism won a share of the 1997 Nobel in Chemistry * 2,4一二硝基酚(DNP):弱酸性亲脂试剂 (1)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H+)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质子电化学梯度——质子驱动力。当质子经质子通道(F0)回流时驱动ATP生成。 Peter Mitchell (英)1961年提出,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Ⅲ Ⅰ Ⅱ Ⅳ F0 F1 Cyt c Q NADH+H+ NAD+ 延胡索酸 琥珀酸 H+ 1/2O2+2H+ H2O ADP+Pi ATP H+ H+ H+ 胞液侧 基质侧 + + + + + + + + + + - - - - - - - - - 质子梯度的形成 2. ATP合酶( ATP synthase)——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马达 结构 F1:催化ATP合成(α3β3γδε亚基 ) F0:穿膜质子通道(a1b2c9~12亚基) 催化 F0 F1 稳定支架 APT合成机制——结合变化机制binding change mechanism 旋转催化模型(1997 P. Boyer J. E.Walker获Nobel化学奖 ) ATP合酶的结合变化模型 质子回流,F0构象变化 F1单元3种构象: T态(紧张态): 活性态 L态(松散态): ADP+Pi; O态(开放态): 非活性态 质子流驱动 “转态” , ATP 形成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 产生H2O、CO2和能量 第一阶段: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教案:ABB[a]-J-8ABB机器人高级编程.docx VIP
- 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x
- 优秀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分享.pptx VIP
- JGJT117-2019民用建筑修缮工程查勘与设计标准.docx VIP
- 2021年5月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初三调研(中考一模)英语试卷及答案.pdf VIP
- 【PDF】2022 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pdf VIP
- 电机基础知识入门 [(日)井出万盛 著] 2012年_部分10.pdf VIP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共27张PPT)讲解.ppt VIP
- 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docx VIP
- 丹江口水库现代化运行管理矩阵构建实践.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