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的不适应行为 1.对家庭背景各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不能一视同仁。 2.做观摩课失败后,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迁怒于学生,批评斥责没让老师“露脸”或让老师“出丑”的那些学生。 3.对回答不上问题的、学东西慢的、做事经常遇到困难的学生,有的教师常说“你真笨”一类的话。 4.有的学生举了手却没有回答上问题,老师不是鼓励其发言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而是说“你就会瞎举手,你什么都不行”。 5.对因想到答案便大声说出或“接下碴”打断了老师的讲话的学生,寻找机会提出高于学生知识面的问题,使其回答不上来,羞辱他,损其自尊。 6.怂恿班里的学生攻击某一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让全班不理睬某个学生,隔离孤立,使他渐渐脱离集体,丧失自信。 7、有的教师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许愿不实现,搪塞学生。 8.对乖且听话、守秩序的学生的作业给分稍高。 9.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给分较低,对平日行为不检点者,想办法扣分或挑剔。 10.对不同学生同样的违纪行为,处罚有差异。 11.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就将学生赶出教室,并且说:“你不愿意听就给我滚出去。” 12.学生上课稍微分心,教师就大声斥责“X X X你给我站起来”。 13.教师不在教室时,让小组长记下不守秩序学生的名字,课后交给老师。 14.上课秩序不佳就罚全班,或用“连坐法”,少数人的不守纪律招致全班受处分。 15.学生没有遵守纪律,就罚写作业。 16.上课时只照课本念,声调平淡,速度太快。 17.上课时大声吼叫或用教鞭之类的东西拍桌子,来阻止学生的吵闹。 18.学生不可反驳老师的意见,教师的一切都是好的,任何事情都以教师为依据。 19.教师如发现自己有问题时,如自己所教学科所教班级考试成绩不理想,便迁怒于学生,体罚学生,或向学生散布对其他教师的意见。 20.教师的尊严丝毫不能损伤,如有冒犯,便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21.性格狭隘,对学生的差错,耿耿于怀,伺机报复。 提要 一、国家相关文件政策 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管理模式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 五、教师心理健康 一、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1、1993年2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1994年8月31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3、1999年6月1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4、1999年8月13日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 5、2002年8月 1日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同年6月份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1999年教育部就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三市、四省和三所大学进行研究与实验; 2000年年底在上海和2001年9月在贵阳分别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课题研讨会,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25页,单行本) 2007年《十七大报告》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第35页,单行本)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何为健康人生? 心理健康的标准 充分的安全感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充分了解自己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爱好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教育目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看到 自己生命的本性 。 使命一:学习成为一个好的选择者 使命二:教人懂得生活是可贵的,不断 觉察生活中的美妙无穷 使命三: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安全, 归属,爱,尊重)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教研组模式 2、教育科研室模式 3、德育管理模式 4、班主任工作模式 5、独立模式 6、全面渗透模式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智能训练; ②学习心理指导; ③情感教育; ④人际关系指导; ⑤健全人格的培养; 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