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来自学生和老师的一系列问题 1.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何时开始形成? 2.教材对监察机构和官员的名称表述不是很清楚,如秦代根本没有表述,西汉的中央监察机构和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名称,宋代的提点刑狱司应该是机构,而教材表述成官员了等等。 3.断代现象。教材虽然有“以后历朝”之表述,但一些朝代还是要编写进去的,如东汉、魏晋南北朝、明清时期等。(学生猜测都察院是不是对应明清时期) 4.中央和地方监察之间的区分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唐代以后的中央和地方监察教材表述语焉不详。 5.教材对监察体制的阶段划分、演变趋势及其特点都未进行很好的交代。 6.中国古代有对最高领导人即皇帝的监察吗?古代中国的监察体制应该有两个系统: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 7.教材对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之评价似乎倾向于监察制度的局限性,不符合对研究历史抱以“了解之同情”之态度,该如何科学认识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教材——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P10: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P9:“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由于御史大夫要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所以监察的职能主要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去完成,其中御史中丞具体执行监察大权。 历史课要见人----御史大夫冯劫与其父冯去疾,曾与李斯一起劝诫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减轻百姓赋税,遭到秦二世反对,下狱治罪,最终自杀身亡,临死前曾说“将相不辱”。(《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材——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P11: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本来有地方监察官监御史,为何另设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设置刺史的原因之一是监御史与郡国守相长期共处,导致互相勾结.(陈长琦) 设置司隶校尉的目的是治理阳石公主及戾太子巫蛊之案.(朱绍侯) 历史课要见人----整个西汉有将近70位御史大夫,如敢于直谏的周昌、廉洁正直的申屠嘉、清廉简朴的张汤、不畏强权的魏相、明察秋毫的黄霸等。 教材——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唐代设御史台,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一独立之机构,不属于三省。换言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此即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汉代相异之点 .(钱穆) 历史课要见人----时吴王李恪好畋猎,损居人,范奏弹之。太宗因谓侍臣:“权万纪事我儿,不能匡正,其罪合死。”范进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太宗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得逆折我?”范曰:“臣闻主圣臣直,陛下仁明,臣敢不尽愚直。”太宗意乃解。——《旧唐书-柳范传》 “以小制大”的必然性分析 “以小制大”的必然性分析 2。清代赵翼指出:“官轻则爱惜身价之念轻,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 顾炎武《日知录·部刺史》引《元城语录》:“汉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秋,分行郡国。秩六百石,而得按二千石不法,其权最重。秩卑,则其人激昂;权重,则能行志。” “以小制大”的必然性分析 3。从监察权的管理对象范围看,监察权的权力虽然看来很大,但监察权却仅仅限于对各种不法行为的监察,并不能直接干涉正常的行政管理事务,也就是说监察权在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内只是一种有限的权力,这种权力并没有大过自己的监察对象的权力,如果监察对象自身并没有违法,那么监察权对他来说就只是一种无效的权力。 《刺史六条》--监察制度法律化,规定六条视察,大体范围,不得越出于六条之外 唐代地方监察的异化 唐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此即所谓“分巡”“分察”。 监察中央的谓之“分察”,监察地方的谓之“分巡”。 中央方面最要者为监察尚书省内之六部,中书门下两省不在监察之列。唐德宗时,尚书六部,吏礼兵工户刑每两部各设御史监察一人,谓之分察。 分巡则分全国为十道,派去监察之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意即观察地方行政。 唐代地方监察的异化 听钱穆说——唐代监察使,论其本源,是一御史官,而属于监察之职者。但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之最高一级。把府县地方官压抑在下面。如是则地方行政,本来只有二级,而后来却变成三级。然其最高一级则名不正,言不顺,遂形成一种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极有流弊。假使此项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