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山生态学野外要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花山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摘要:百花山作为生态学的野外教学基地在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外业调研工作以及内业数据整合工作可归纳总结出百花上林场植物群落的基本信息,包括森林类型、结构类型、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群落光照条件等重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百花山、群落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 前言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正式被国务院审定为全国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距北京市区100公里,道路交通便利。保护区经营管理总面积4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6%。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最高峰百草畔海拔2049米,为北京市第三高峰。百花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有四个植被类型,十个森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30科,485属,1100种,其中药用植物400余种。动物种类17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褐马鸡、黑鹳、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勺鸡。市级保护动物50余种。本次野外实习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1、植物识别;2、森林类型的线路调查;3、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4、植物种群分布格局分析;5、群落光照条件测定。历时两天完成。 百花山自然概况 2.1地理位置 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85年,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境内,太行山北端,小五台山支脉。保护区距北京市区100公里,道路交通便利。总面积2.1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0.68公顷,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北京市目前面积最大的高等植物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2.2气候情况 百花山环境独特,风景优美,气候凉爽,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场所。年降水量720毫米以上,年均气温6-7摄氏度,七月份平均温度22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胜地。这里水资源相当丰富,条条沟壑溪水长流,自海拔900米至2000米处均有清泉分布,且水质极好,无污染。 2.3土壤情况 ? 在全国土壤区划中属于褐色土地带。在本区的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海拔高度及由它所决定的生物气候特点、地形和地质因素。 生物气候因素决定了本区土壤的形成与垂直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的山地顶部,气候冷湿,植被为根系密集的亚高山草甸,发育着亚高山草甸土; 海拔1000—1800m的中山地带,气候温凉,植被以森林及其次生灌丛群落为主,土壤为山地棕壤; 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地带,气候温和,由于森林遭破坏,植被以落叶灌丛为主,土壤为本区地带性土类褐色土。 2.4植被状况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甸5个植被型,共有29个群系。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已知有高等植物1100种,其中苔藓植物30种,蕨类植物38种,裸子植物19种,被子植物1013种,可见植物多样性相当丰富;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复杂的地形、多样的微生境、古老的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使该区出现了百花山花楸、百花山柴胡、百花山毛苔草、百花山葡萄、百花山鹅观草5种特有植物。 2.5开发历史 百花山山体主要由于火山喷发、剥蚀形成,山势高峻挺拔,主峰百花山海拔1991米,最高峰百草畔海拔2050米,为北京市第三高峰。其地质环境独特,风景优美,共分为四大景区:百花山主峰景区、百花草甸景区、望海楼景区、百草畔景区。有“百花草畔”、“百花山瀑布”、“万年冰肌”、“古树擎天”、“云顶日出”、“冰壁岩柱”、“冰缘城堡”、“云海升腾”、“晚霞映翠”、“七色玉带”、“金蟾拜月”、“蚂蚁山”、“白莽长啸”、“松树长廊”等十八处独特景观。 野外实习研究方法 3.1植物识别 3.1.1工具:植物检索表、旧杂志(用来夹标本) 3.1.2地点:林场的四周。 3.1.3实习方法和步骤: ①拍照、记录植物标本80~100种; ②利用检索工具查出科、属、种名; ③写出植物名录(科、属、种中文名称、拉丁文)。 3. 2群落类型的线路调查 3.2.1目的:了解研究区域内植物群落类型的基本情况 3.2.2方法:线路记载、典型群落类型初步调查 ①线路记载 在起始点统一规定海拔1200米,随着行进路线的进行,在拐点利用海拔仪记录海拔,GPS记录拐点之间的距离,手持罗盘记录拐点之间的方向偏移以及坡度。所得的所有数据记入表1中,并根据表1画出森林类型线路调查平面图和剖面图(图1、图2)。 ②典型群落类型初步调查 在路线记载的同时,对沿路五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进行初步调查。乔木层采用角规控制检尺的方法,测量角规值;再分别测出树高、胸径。下木层、低被层和中间层采用样方法,下木层测绳围出1个5m*5m的样方,调查其中的灌木和小乔木的盖度、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和分布状况,记入表3。地被层用测绳围出5个1m*1m的小样方,在其中调查草本和乔木小苗的盖度、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和分布状况,记入表4

文档评论(0)

文档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