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解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 (1906——2008) 第一节 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      (1906——1911) 学校诞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慈利知县袁世传根据清政府的《兴学诏书》,将县试院(考棚)改为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委任李朗武为监督(校长),每年招收甲、乙两班。次年,高等小学堂迁入原县城东外街正式校舍。 体制及课程设置。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招收初等小学毕业及十五岁以下“略能读经而资质聪敏”的儿童,学制四年。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共九门课程。高等小学堂实行班级教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考试,管理规范。师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在辛亥革命中,热情宣传,积极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男剪辫发,女放裹足”等社会风俗革新活动。 教师队伍。在官立高等小学堂先后继任监督和执教的有吴恭亨(岩村)、康涤贤、黎成镕(陶吾)、李楚书、肖士甲等。他们大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在地方颇有名望。民国时期慈利县一批有文化、思想活跃的人物,如王固存、于抚宇、于心宇、宗庆廷、李达武、唐牺之、施大临、张心量(权)、毕世勋(嘉乃)等都接受过他们的良好教育。 第二节  慈利县中学校        (1912——1922) 学校机制。民国元年(1912)八月,慈利知事雷以动根据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改为慈利县中学校。省教育司委任杜章甫为首任校长。县中学每年招收一个班,并附设高等小学,每年招收甲、乙两个班。慈利县中学校属官办性质,办学经费以固定校产收入和政府划拨的财政税收两项来源为主。中学确定一人为主事,负责日常事务;附小的人事和经费系由中学统一安排。 办学思想。民国二年(1913)六月,袁世凯发布《整饬学风令》,强调“崇经学孔”。民国三年(1914)十二月,袁又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中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校长杜章甫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湖南大学前身),他不畏强权,带领师生对袁的指令竭力抵制,积极推行新学,实行多项革新措施。将礼堂孔子牌位换为孙中山像;在教学内容上废除经、史、子、集为主的课程设置,按新规定开设课程,还订立考试、升留级、教职员职守等制度;从外地延聘一批青年新学教师来校任教。杜章甫题联“庠序学校以教,杞梓梗楠之材”,悬于学校大门,以示对学生的勉励。后任校长肖士甲、郝泽葆、朱元荣等基本上推行了新学思想。由于实行男女分校,中学校和附小一律只招收男生。 学制及课程设置。慈利县中学校学制四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预科)、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共开设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图画、手工、乐歌、物理、化学、法制经济等13门课程。附小学制三年,毕业后可升入中学、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外国语、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手工、唱歌、体操(兼游戏)等13门课程。 基本建设。校园面积约5000平方米,校舍进一步扩大,系木瓦结构,中有风火墙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个大“田”字形格局。校门北向,前临原县城东街,跨过街道便是澧水河堤。学校操场就建在河堤上,架有过街桥相通。桥上建有一亭,曰“对虎亭”,亭中悬有吴恭亨撰写的楹联:吾道曾向老君问礼,诸生亦随季路升堂。 社会活动。袁世凯发布《整饬学风令》之后,校长杜章甫即组织进步师生,展开反袁护法的斗争。教员郝子敬、朱冬青,学生袁明濂(任远)、佘绍矱(惠)、刘先齐(仁鹤),张心量(权)等都勇敢地站在斗争的前列。张心量在县城桂香楼题联明志:“壮县伟观,问李群玉溇水亭今安在哉。惟此高楼,撑天无恙;发人远慨,笑袁世凯皇帝梦亦已醒否。愿吾民主,历永宁”。 办学效益。新学观念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为一批人才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曾任过湖南省政府副主席,内务部副部长,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青海省省长,中纪委副书记等职的袁任远,红七军前委兼五十三团政委、烈士佘惠,大革命时期牺牲的温炼之、张一鸣、董伯玉、谭绍福等烈士,慈利一中后任校长毕嘉乃等都是慈利县中学校的学生。 第三节  慈利县立初级中学       (1923——1952) 学校机制。民国十二年(1923),慈利县中学校改名慈利县立初级中学,历任校长有朱元荣(冬青)、杨道镇、宋绍祁(慈元)、禇道谦(吉甫)、戴金寿(鼎九)、李宇甘(中和)、朱岳峙、朱纯一(佰元)、于知雄、张清寰、徐光瑊、汪儒烈、于榕章、刘金先、毕嘉乃等16人。1949年7月,慈利解放。慈利县人民政府,中共慈利县委相继成立,人民政府接管慈利县立初级中学,刘金先留任校长。1950年2月,慈利县简易师范学校并入慈中,刘金先继任校长。简师校长王贤澧任副校长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