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 献 综 述
题 目: 玉米灰斑病及抗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摘要: 玉米灰斑病( gray leaf spot of maize,GLS)是近年上升很快、为害较重的病害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QTL
玉米灰斑病( gray leaf spot,GLS)是由玉蜀黍尾孢菌引起的一种玉米叶片病害,该病使叶片损伤和凋萎导致光合组织丧失功能,最终引起穗粒数减少,粒重降低,其引起的产量损失可在在10%-70%之间。目前已在世界各地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现发生,该病于192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被发现(Tehon L R等,1925),我国于1991年在辽宁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玉米灰斑病(陈刚等,1993)。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培育抗病品种在于对玉米灰斑病以及抗性遗传机理的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玉米抗灰斑病基因(QTL)进行了定位研究,但发掘出的QTL数量较多,且一致性差,而且在抗玉米灰斑病主效QTL基因片段分离和克隆方面的研究较少。迄今为止,未见有抗玉米灰斑病基因克隆的报道,对抗玉米灰斑病基因的数目、效应以及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模式还不清楚,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抗玉米灰斑病育种改良。
1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1.1 玉米灰斑病的病症特点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高梁、香茅、须芒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主要害叶片初在叶面上形成无明显边缘的椭圆形至矩圆形灰色至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2~5(mm)。病菌最先染下部引起发病,有时病斑连片,气候条件适宜时可扩展到整株叶片,使叶片枯死。病斑后期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或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2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流行
玉米灰斑病菌的繁殖生活受到环境的影响极大,一般情况下,玉米灰斑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以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但在表土层下的病残体上的则无法安全越冬。灰斑病初次发生的时间一般在7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进入盛发期。为了反映该病害的流行情况,王新一,李丽梅等,研究建立了玉米灰斑病的Logistic模型,灰斑病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流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其流行阶段为:玉米出苗开始到每年7月上旬左右为指数增长期,7月上旬到8月下旬为逻辑斯蒂期,9月上旬到玉米生育期结束为衰退期(王新一等,2010)。 田间温度、相对湿度和7月份降雨量都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气温较低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吕国忠
1.3 接种及鉴定
以往玉米灰斑病抗性采用自然发生调查法,因受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确定品种的真实抗性(董怀玉等,2005)。为了便于准确方便地筛选优异的抗病核心种质和杂交种,(徐秀德等,2003)探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的玉米灰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抗病鉴定评价方法。人工培养的病菌分生孢子以无菌水配成孢子悬浮液,孢子含量为2.5×103个/ml,于植株(9-11)叶喇叭口期,用喷嘴处装有20ml注射器针头的手提式喷雾注射器,从植株喇叭口处平行插人针头,将抱子悬浮液注人植株心叶中,每株接种10ml菌悬液。接种后30一40天玉米籽粒生理成熟期,目测调查每小区发病情况。根据受害叶片病斑面积占植株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划分抗性等级。0级:无病斑,免疫(IM);l级:叶片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5%以下,高抗(HR);2级:病斑面积5.1%-10%,抗病(R);3级:病斑面积10.1%一25%,中等抗病(MR);4级:病斑面积25.1%-50%,感病(S);5级:病斑面积在50%以上,高度感病(HS)
1.4 防治措施
在育种策略上,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叶斑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我国主要玉米种质中,具有热带或亚热带血缘的PB类群抗性较好,如齐319、沈137、丹黄25、丹599、CNl65、中自01、多黄29等,在农业措施上应从减少初侵染来源、改变种植方式方面来防治灰斑病(陈荣丽等,2011)。另外也可以通过药剂来防治,防治玉米灰斑病主要选用的药剂:75%百菌清、50%多菌灵、80%大生、25%敌力脱、40%新星、70%康正清、10%灵动、70%代森锰锌、50%甲基硫菌灵等药剂。连续用药2 ~ 3 次,每次用药间隔7~10d防治效果较好(龚国淑等,2009)。
2玉米抗灰斑病的种质以及抗性遗传研究
2.1 玉米抗灰斑病的种质研究
为了进一步研究玉米抗灰斑病的作用机制以及进行玉米灰斑病的抗病性育种,目前国内外以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了大量的玉米抗灰斑病种质研究和挖掘。2001~2004年国家审定的111个品种中,其中高抗(HR)灰斑病的有:中单9409、辽613、澲单6、迪卡1,抗病(R)的有:农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