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是我国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脆弱性及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内涵、影响因素、评价及规避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类,指出目前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不仅存在内涵和评价不够完善、规避建议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还存在重现象研究轻演变剖析、重治理规避轻防范预警、重局部分析轻整体研究等不足。在此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13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指出推进我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经济结构转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石油、森林、冶金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发展一般要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和转型五个时期。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1]、城市转型[2]、可持续发展[3]和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4]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同学者研究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背景和视角不同,大多数学者就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或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对我国某个或某个区域的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内涵和评价体系进行了界定和选择,但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发生和动态演变机理、整体脆弱性把控、评价体系应用范围界定以及脆弱性预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近100年由于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国内外学者对脆弱性的研究由自然科学领域逐渐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5],20世纪60年代国际生物学计划(IBP)、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MAB)、80年代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6]、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7]以及90年代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领域[8],都将脆弱性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其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理论方法也在逐渐完善,为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参考。
本文从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内涵、影响因素、评价及规避建议等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分类综述,以期为提高资源型城市人地系统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内涵研究
2.1 脆弱性内涵研究
国外学者对脆弱性的研究起源于自然灾害,1945年,Gilbert F.和White两位美国地理学家在对洪水灾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人们防灾减灾的研究重点从致灾因子和工程防御措施拓展到人类本身对灾害的行为反应,并提出“适应和调整”观点[9],这是脆弱性研究的雏形。20世纪70-9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将脆弱性一词运用到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并逐渐向社会经济系统领域延伸,Timmernan(1981)[10]基于系统面对外界干扰的结果将脆弱性定义为系统遭受不利影响或损害的程度,继Timmernan之后,Dowing(1993)[11]、Cutter(1996)[12]等学者及IPCC[13]第四次报告分别从不同角度界定了脆弱性内涵。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对脆弱性的研究方向开始趋于多元化,石油、地下水等资源脆弱性和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成为研究重点,更加偏重于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相关评价方法和测量技术的引入使得脆弱性的研究更加科学规范,对脆弱性、敏感性和稳定性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如Sandip C. Patela等(2008)[14]采用SCADA方法对影响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的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近年来,Mareen E. Hofmann(2011)[15]、Juan Moreno Navasa(2012)[16]、Weifang Shi等(2013)[17]、Samuel Bates(2014)[18]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脆弱性进行了研究。
20世纪50-90年代,我国学者也开始对脆弱性进行研究,尽管这一时期脆弱性一词开始出现在经济体系、计算机网络、生物遗传等领域,但是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进入21世纪,脆弱性内涵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运用在自然灾害、生态系统、地下水资源、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乃至人地系统、区域发展等方面,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目前,脆弱性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新视角。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化工生产技术项目苯乙烯的生产.ppt VIP
-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可打印).pdf VIP
- 《红星照耀中国》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续)+带读课(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推拿治疗学不寐课件,十四五推拿治疗学课件.pptx VIP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测试题含参考答案.pdf VIP
- 酒吧劳动用工合同范本7篇.docx VIP
-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塑料袋和塑料吸管?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docx VIP
- 21年浙江6月卷高考地理真题解析.pptx VIP
- 药店动态质量管理知识(一)答案-2025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docx VIP
- 【中学】【育人故事】唤醒你的“耳朵”.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