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 用 类 文 本 阅 读 训 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黄侃先生二三事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_________
2.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邓广铭:逝去的学风徐百柯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历史学家,公认的宋史泰斗。
回忆、抚今、追昔,还有责任、信托。季老以“后死者”自勉,反观已逝的邓先生,他又何尝不是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后死者”呢?
此情境,“千古知音”一句,足矣。
邓广铭研究古代史,最早却以新文学为人所知。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他曾就读于辅仁大学。恰逢周作人来校讲新文学。周作人自称“既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就完了”,谁知讲完之后,“邓恭三先生却拿了一本笔记的草稿来叫我校阅,所记录的不但绝少错误,而且把我所乱说的话整理得略有次序,这尤其使我佩服”。
结果这本笔记当年就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名出版了。周作人将稿费送给邓广铭,他用这笔钱买了一部线装二十四史。老友张中行后来感叹,周作人讲课北调搀和南腔,其中又有不少专业知识,颇不易记,邓广铭却像是轻而易举,不止记了,且接着就印成书,“一个初进大学之门的学生,才竟如此之高,学竟如此之富,简直不可理解”。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有“复振”的希望,所以“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然而,这一件工作却并不容易做,因为《宋史》阙误特多,而在诸正史中,卷帙最为繁多,故“数百年来,真能熟读之者,实无几人”。
由此可见,欲治宋史,必须有勇气、有才学。邓广铭无疑就属于这不多的“几人”之列。史学大家周一良甚至认为他堪称“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邓广铭穷毕生之力研究宋史,而他早年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又萌发了写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的念头,于是以史笔为王安石、岳飞、辛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