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那些事教案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影那些事 Something about film 电影的制作流程 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 电影制作第一步:筹备 1文学剧本(编剧) 2.资金(制片/投资方) 3.体验生活(演员/导演) 4.选择外景地(导演/摄影师/美工师等一起确定) 5.故事脚本(动画草图) 6.准备布景和道具((绘画师和布景设计师绘制草图,灯光,服装,机位) 电影制作第二步:拍摄 导演:统筹,指导 第一助理导演 第二助理导演 第三助理导演 第二摄制组:拍摄特技/动作场面 ? 摄影师:构图/景别/用光/机位 摄影助理:操作 ? 录音师:对白,环境声 作曲家:开始创作 场记:纪录打板,镜头号,第几次拍摄 制片厂:制作每天的样片 电影制作第三步:后期 导演/剪辑师:声画对位粗剪精剪成片 制片厂:制作样片底片标准拷贝大量拷贝 在制片厂这个阶段真的是要用剪刀剪接的!而且淡入淡出等效果也是要有专门的人员制作,调色也是用多余的样片配色,直到导演满意。上面这个部分还只是画面,在制作样片和底片的时候是听 不到声音的。制作完底片再去找录音师声带 和底片对位才能最终完成拷贝的制作。 录音师:补录同期模糊的台词,制作声带 声效剪辑师:声效,去杂(99%的电影声效 都是后配的,比如开门等声音) 配音师,加入配乐(同导演) 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 省钱? 影片效果? 更易保存? 一台胶片摄影机(不带镜头等配套设施)150万人民币 一台数字摄影机(全套设施都有)10多万人民币 胶片电影只要放在防火的保管室内无需人员即可保存100年 数字电影由于近期流行的格式不同,需要转换格式,这个期间影片质量会有损失,而且一部数字电影需要15T-150T的硬盘储存,这个硬盘还需要人员长期插电,不然也会损失质量 喜欢胶片的人有个特别的形容词,叫做“菲林感”(film like),就是指胶片(包括相机胶卷)带来的那种色彩浓郁、鲜艳、厚重,同时又带有颗粒感的画面——用较为专业的话来说,就是色彩的还原度、饱和度高。 根据德国传统的著名胶片摄影机品牌——阿莱数字技术研究实验室200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他们将数字摄影机的CCD像素无限扩大之后(8K),在实验室最精良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影像的锐度达到惊人的细腻度,甚至人的毛孔绒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还原度上和饱和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与胶片摄影机之间差距很大,数字技术几乎不可能达到胶片对色彩的敏锐度。 遗憾的是,胶片的画质优势如今也已经大大减弱了——如果说数字摄影机还不能全面超越的话。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在影院中分辨出哪部电影用的是数字摄影机拍摄,无论色彩、景深、动态范围,数字摄影机都已经能拍出足够出色的画面。 如果说上面这些方面还不足以对胶片摄影机产生致命威胁,那么3D电影的大行其道则彻底要了胶片的命:且不说需要双机拍摄带来的几乎无法解决的设备问题(例如体积巨大,不容易同步等),单是胶片成本都要增加一倍! 3D电影如今成了电影业新的利益增长点,与之相适应的数字摄影机自然也成了新宠。 胶片已死 一本柯达胶片大约是1500元人民币,可以拍4分钟。按1:30的片比来算(就是拍30分钟素材用1分钟到电影里),100分钟的电影大约需要110万人民币,才20万美元左右。但数字摄影机用硬盘或者磁带来储存,成本比胶片的价格要远远低得多!《星球大战:克隆人的进攻》的制片人之一里克·马克卡卢姆说,220小时的数字带只花费了他们1.6万美元,而如果使用胶片,将花费180万美元。 可以预见,美国到2013年将彻底完成从胶片到数字影厅转换。制片公司当然也不是活雷锋,他们每年由此省下的拷贝制作及运输成本费足有十亿美元之巨! 胶片电影的现状 . 到2008年,电影胶片已经占到了柯达公司98%的业务收入,但其实际营业额并未增长。换句话说,在胶卷相机死亡之后,电影胶片业务已经成了柯达公司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过现在柯达也已经在寻求转型了,最近它们和IMAX公司签了一个合同,为IMAX公司提供激光3D数字放映系统——到2013年下半年,这套“更亮,更清晰”的放映系统将取代那些大IMAX厅的胶片放映系统。也就是说,一直以70毫米胶片的效果为傲的IMAX系统也将放弃胶片转投数字的怀抱了! 导演们怎么看? 胶片派: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如今,人们已开始给它的寿命倒计时。但我会一直忠于这种“模拟”的(非数字的)艺术形式,直到最后一个实验室关门 。(在丁丁历险记之前坚持使用胶片) 数字3d党: 彼得·杰克逊:最近几个月,我们一直花很多时间看以48帧拍摄的《霍比特人》素材。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看着3D图像却并不觉得眼睛疲劳。那画面看起来真棒,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此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