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液压技术基础 优点:输出流量均匀、脉动小、噪声低、体积小。 缺点:自吸性能差、对油液污染敏感、结构较复杂。 一、单作用叶片泵 1. 结构 2. 工作原理 密封工作腔(转子、定子、叶片、配油盘组成) 吸油过程:叶片伸出→V ↑ → p ↓ →吸油; 排油过程:叶片缩回→V ↓ → p ↑ →排油。 旋转一周,完成一次吸油,一次排油——单作用泵 径向力不平衡——非平衡式叶片泵 一个吸油区,压力低; 一个排油区,压力高。 二、双作用叶片泵 1. 结构特点: 定子和转子同心; 定子内曲线由四段圆弧 和四段过渡曲线组成; 配油盘上有四个月牙形 窗口。分别有2个吸油腔和压油腔。 1.结构特点: 弹簧、反馈柱塞、 限位螺钉。 转子中心固定 定子可以水平移动 外反馈、限压 第四节 柱塞泵 轴向式 密封工作腔(缸体孔、柱塞底部) 由于斜盘倾斜放置,在机械或低压油作用下,柱塞随缸体转动时,沿轴线作往复运动,底部密封容积变化,从而实现柱塞泵的吸油、排油。 吸油过程:柱塞伸出→V↑→p↓→吸油; 排油过程:柱塞缩回→V↓→p↑→排油。 在油缸体每转中,每一柱塞往复运动一次,完成吸、排油各一次。因此,每一柱塞是一单缸单作用往复柱塞泵。 4.特点 第五节 液压泵性能比较与应用 精密机械 工程、机床、飞机 工程、运输、飞机 一般机械 应用场合 较高 高 高 较高 中 低 价格 小 大 大 中 中 中 噪声 小 大 大 中 中 小 污染敏感 好 差 较差 较差 较差 好 自吸特性 很小 中 中 中 小 大 脉动性 不能 能 能 能 不能 不能 流量调节 0.7~0.85 0.75~0.92 0.81~0.88 0.7~0.85 0.65~0.82 0.6~0.87 总效率 0.75~0.95 0.85~0.95 0.9~0.98 0.8~0.92 0.8~0.94 0.7~0.9 容积效率 10 10~20 20~35 7 6.3~32 25 压力 螺杆泵 径向柱塞泵 轴向柱塞泵 限压变量泵 双作用叶片泵 齿轮泵 性能参数 为了实际应用中合理选择液压泵,现在对各类液压泵的性能及应用场合进行比较,如下: 本堂内容小结: (1)单作用叶片泵结构和工作原理。 (2)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压力-流量”特性方程和曲线。 (4)斜盘轴向柱塞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斜盘径向柱塞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07.2.24 */31 * 1、液压泵基本原理 2、液压泵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 3、液压泵的基本参数 4、齿轮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5、齿轮泵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 (1)脉动性 (2)困油现象 (3)力不平衡 (4)泄漏 上堂课内容回顾: 分类 单作用:每转排油一次 双作用:每转排油两次 ?第三节 叶片泵 利用安装在转子中可径向伸缩的叶片,将转子、定子、和侧盖所包围的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密封的工作容积,当转子旋转时,各工作容积变化,从而实现吸、排油的液压泵。 转子、定子、叶片、配油盘、壳体、端盖等。 特点: 定子和转子偏心; 定子内曲线是圆; 配油盘有二个月牙形窗口。 叶片靠离心力伸出。 配油盘 单叶片泵结构和工作原理(动画) 3.参数计算 (1)排量 式中,D-定子直径;b为叶片宽度;e为偏心距。最大间隙和最小间隙之差=2e (2)脉动性 可知:叶片数越多,流量脉动率越小;奇数叶片的脉动率比偶数叶片的脉动率高,所以单作叶片泵的叶片数总取奇数。 奇数叶片的脉动率 偶数叶片的脉动率 2. 工作原理 旋转一周,完成二次吸油,二次排油—双作用泵 径向力平衡—平衡式叶片泵 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两个吸油区,两个排油区 结构和原理(动画) 3.参数计算 (1)排量 双作用泵每转1周吸排油两次,因此,其排量为: qB=2B[π (R2-r2)-?z(R-r)/cos? ] 式中, B--叶片宽度; R--定子内表面曲线的长半径;r--定子内表面曲线的短半径; ?--叶片厚度; ?--叶片倾角 (2)实际流量 QB?qBn? (3)瞬时流量 Q=B?[π (R2-r2)-2?/cos? ] ?角速度,?定子曲线过渡区极半径,d?为极半径随转角?的变化。 可知: (1)通过选择合适的过渡曲线形状和适当的叶片数,即可保证流量理论上是均匀的。 (2)除了螺杆泵外,其脉动性最小的。 (3)目前的双作用叶片泵的过渡曲线一般采用等加(等减)速度曲线,叶片数为4的倍数,一般为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