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媒介批评教案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媒介批评》教案三 1、授课时间:第3周周五第1、2、3节 2、授课类型:理论课 3、授课题目:第二章媒介批评理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资源 4、教学的目的、要求:了解媒介批评的学术背景和文化研究思潮。 5、教学重点及难点:媒介批评与新闻批评、影视赏析的区别、社会批判理论。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第二章媒介批评的学术背景和思想资源 第一节媒介批评的学术背景 一、媒介批评与新闻批评 媒介批评(MEDIACRITICISM),是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比如,《焦点访谈》报道一个地方贪污腐败是新闻批评,但是如果有人对《焦点访谈》本身的报道发生疑问、提出批评就属于媒介批评。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 一、西方媒介批评史 在美国,媒介批评经历了从业界到学界的蔓延,先有实务的批评后有理论性批判。实务批评多就具体问题,评论新闻报道或其他传播内容存在的瑕疵,理论批判则是对媒体及相关制度的优劣、正误作出系统论证。1974年美国学者李·布朗(Lee.Brown)的著作《不情愿的改革:论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在这一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今天美国对媒介批评的研究几乎都要提及这本书。1983年美国的P·J·戴利(Daley)着手研究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媒介批评事件,认为:“新闻媒介批评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然而,在有关新闻媒介的研究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被忽略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博士论文《20世纪美国新闻媒介批评的激进趋势》未能公开出版。T·戈尔茨坦(Goldstein)于1989年编撰的《谋杀信使:媒介批评100年》(killing the messenger)搜集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批评文章,为研究美国媒介批评史提供了资料。美国最有名的一本媒介批评史著是M·T·马尔佐夫(Marzolf)在1991年出版的《文明之声: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1880-1950)》,对70年中的美国媒介批评作了全面回顾。《西方媒介批评史》介绍了以上著作中的许多发现和观点。 在西欧,媒介批判理论研究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批判到1923年诞生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已经形成流派。不过,把欧洲媒介批判理论看作是“传播学”的一部分,被认为具有传播学的“典范”性,(2)实在是一种错觉。如果把什么都装到传播学这个“筐”里,视法兰克福学派为传播学家,恐怕是一种学术误读。这种误读似乎非常流行。我们只能说法兰克福学派的成果包含媒介批判理论,而不能说他们是传播学的一个流派。《西方媒介批评史》对欧洲的媒介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展示了他们如何把媒介作为社会批判的一个领域。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 陆扬、王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光的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历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以至于有人说,不读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就没有资格来谈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历程: 1、1923-1929孕育期 1918-1919年德国革命和1919年匈牙利革命起义失败,马克思主义运用中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社会革命理论分歧深刻。第三国际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萌生。在此背景下,1923年2月3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立,格律恩堡出任所长。他站在讲坛社会主义立场,主张以从事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史为该所的发展方向,把该所办成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连接点。 2、1923-1929创立期 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长,吸收哲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进所。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出版《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就此诞生。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研究所被迫迁往日内瓦、巴黎,并与1934年迁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3、1940-1949发展期 40年代初,研究所又迁到加利福利亚大学。此时,该学派以法西斯主义、大众文化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 4、1950-1969鼎盛期 1949年霍克海默、阿多诺等回到法兰克福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出版《法兰客服社会学丛刊》,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留在美国,创立了发达工业社会理论。 5、70年代衰落期 随着老一代成员霍克海默、波洛克、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相继去世,学派内部理论分歧加深,分为左右两派,并导致哈贝马斯、奥菲等人离开社会研究所,学生造反失败,新左派运动趋于沉寂,法兰克福学派整体上已经瓦解。 1937年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批判理论”一词认为“批判理论

文档评论(0)

钱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