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 “第二次缓和” 冷战的结束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1.背景 1)国际背景 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反霸权呼声的增强 2)美苏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越南战争中伤亡的美军士兵 美国的军备竞赛和对越战争,造成沉着的财政负担,引起人们的不满。 人民的反战浪潮 苏联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 勃列日涅夫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 2.美苏调整外交政策 美:尼克松主义——收缩海外力量,对苏“缓和” 美国第37任总统 理查德·尼克松 (1913—1994) “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主张亚洲国家自己处理本身事务,自己对自己负责;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加强欧洲战略重点和中东地区,集中力量制止苏联扩张,争取改变被动局面,是美苏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制衡苏联 尼克松访华 1973年,尼克松在决定美国力量从越南撤出 苏:力争军事优势,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摘自周尚文、叶书宗、 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 3.美苏缓和的表现 (1)1972 尼克松访苏 1972年5月29日,尼克松总统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之间为期一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在莫斯科结束。在联合公报中两位领导人都承认在越南战争问题上双方的许多重大分歧,但是他们都同意“尽最大努力避免军事对抗”。双方都赞同在中欧“双方都削减”武力的想法。苏联领导人接受了尼克松的邀请,准备对美国进行访问,但访问日期没有确定。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 尼克松送给勃烈日涅夫的凯迪拉克 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签署两个限制和冻结各自核武器发射装置的条约 (2)1975 欧安会召开 1975年7月30日至8月1 日,举行第三阶段35国的首脑会议。会议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即《赫尔辛基宣言》。 文件提出“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满足了苏联急切希望固定欧洲边界现状的要求。 关于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只是希望与会国注意彼此给予最惠国待遇。 文件规定要“促进各国人员、机构和组织之间更自由地往来和接触”,有关家庭团聚、不同国籍的公民结婚、青年会晤等,应予方便等。 “欧安会”的召开,是70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的一个高潮。 赫尔辛基会议十周年纪念邮票 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 1.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 ——苏联霸权政策发展到顶峰 2. 1980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 ——美苏关系再度陷入低谷 卡特主义 “任何外部势力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切身利益的侵犯,对这种侵犯,将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卡 特 3.1981年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的遏制政策 80年代中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即“战略防御计划”: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量,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三、“第二次缓和” 1.走向缓和的原因 1)苏联的经济面临巨大困难 2)戈尔巴乔夫提出 “新思维”理论 戈尔巴乔夫 2.标志 1987年,美苏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1987年美苏首脑在中程导弹条约签字仪式上 四、冷战的结束 1.背景 1)东欧剧变 2)德国统一 1989年开放两德边界和柏林墙之后,一些年轻人在柏林墙头跳舞。 1990,两德合并后进入联邦德国的大批市民 3)苏联的改革失败 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不错的构想,糟糕的实践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2.标志: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高涨的独立呼声把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 19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docx VIP
- 糖尿病入院记录模板.docx VIP
- soap病历中医的书写课件.ppt VIP
- V90伺服驱动器与S7-1200通过FB284进行PROFINET通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非常详细).docx VIP
- 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过程PPT教学课件.pptx VIP
- DB61_T 1741-2023 矿山生态监测规范.doc VIP
- 2025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VIP
-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ocx VIP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辨析修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病句——抓住病症,找出病因.doc VIP
-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10月质量检测练习化学试卷+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