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1958—1968)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 1958年—1962年5年间,法国有200多位新导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1958年,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女记者弗朗索瓦兹·古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1962年法国刊物《电影手册》开辟了“新浪潮”特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 新浪潮代表人物: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埃里克·侯麦、雅克·里韦特等 二、新浪潮的“精神堡垒” (一)法国电影图书馆 1936年建立 亨利·朗格卢瓦、乔治·弗朗叙、让·米特里 (二)电影手册 1951年创立 安德烈·巴赞、雅克·多尼奥尔·瓦克侯斯、洛·迪卡 三、作者论 (一)摄影机笔论 1948年,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兰西银幕》上提出“摄影机笔论”,认为摄影机拍片应如用笔书写一样 (二)作者论 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31期上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批判法国品质电影为“老爸的电影”,主张电影应是导演的独立创作。 四、新浪潮产生的原因 (一)法国政府扶持本土文化 预支票税制度(1959)、品质优良辅助金制度(1953)、配额制度 (二)新的器材发展、轻便的摄影机和收音设备、感光更快的底片,提供新导演实现他们外景即兴实验的风格,摒弃大制片厂风格。 (三)《上帝创造女人》(1956)在世界各地卖座鼎盛,制片们对新导演的票房能力产生信心。 (四)新制片的崛起,比较年轻,接近观众,认同新导演的观念。 (五)长期的电影教学和电影图书馆的放映,滋养了一群优秀的新技术人才。 (六)新形态的演员取代老牌的明星 (七)20世纪50年代活跃的导演有些去世或退休,影坛开始换代。 第二节 :“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一、电影回归电影,由电影得本站和创造元素去讨论、创作 (一)突破古典叙事 (二)打破古典电影认同的情绪 (三)由电影衍生世界 二、强烈的个人色彩,忽视社会及道德面 三、自给自足的世界,不是直接电影式的自然主义 四、喜欢科幻、幻想类型,都大量将商业公式改变为个人视野 五、旁征博引,使电影超过娱乐、艺术的简单定义 六、即兴及反片场风格 七、现代主义 第三节:“电影手册”派代表作者作品 一、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年12月3日-)及《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一)戈达尔的创作分期及代表作品 1、戈达尔自己的分期 《电影手册》时期(1950—1959) 卡琳娜时期(1960—1967) 后五月运动时期(1968—1974) 录影时期(1975—1980) 80年代时期(1980—1989) 2、代表作品 1959 《精疲力尽》 A BOUT DE SOUFFLE 1963 《卡宾枪手》 LES CARABINIERS 1965 《疯狂的比埃罗》 PIERROT LE FOU 1967 《中国姑娘》 LA CHINOISE 1969 《真理》 PRAVDA 1969 《东风 》VENT DEST 1969 《意大利的斗争》 LUTTE EN ITALIE 1972 《一切顺利》 TOUT VA BIEN 1983 《卡芳名门》 PRENOM CARMEN 1987 《李尔王》 KING LEAR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1994 《十二月里的自画像》JLG AUTOPORTRAIT DE DECEMBRE (二)《筋疲力尽》(1959)分析 1、美学革命 (1)反对电影古典叙事,对连戏的观念不在乎。更排斥好莱坞那种介入、认同的美学。运用了许多美学、技术上的新观念,使观众在观影时,不断被这些手法干扰,保持“美学距离”。 A.跳接.B.省略.C.动荡的手持摄影.D.主角转头与摄影机、观众对话.E.将写实、真实的影像与虚构、抽象的东西对比,或者使稳定不动的画面不时变换节奏成为有快速动作或节奏很快的画面。F.用一些与剧情无关的插入镜头来打断叙事.G.不明确告知时间地点,使观众没有被古典叙事中的建立镜头带入明确的故事范围,反而有突兀的感觉,也增加与叙事的距离感.F.特写的陌生感应用。 (2)复杂多义的文本,旁征博引各种参考架构,范围自文学、漫画、广告到政治、艺术都有可能。 A.向好莱坞电影、经典电影片段、某些导演及手法致敬。 B.书写的文字和平面、二度空间的海报、报纸、照片等等,用以打断叙事、或作为导演主观介入的注脚。 C.电影不仅有说故事功能,也有其他层次和定义 D.自省的方式对比于幻觉自分性(self-reflexive)的方式来提醒作者、导演的存在 (3)矛盾与辩证 理查德·劳德 电影艺术的三种矛盾: 视觉vs叙事 虚构vs记录 真实v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