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30课《诗五首》教案分析.ppt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30课《诗五首》教案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主题思想)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和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 )音。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和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诗名:破山寺简介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写作背景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 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1.入:进入。 2.初日:初升的太阳。 3.竹径:一作曲径,径:小路。幽处:幽深的地方。 4.禅房:僧侣的住所。 5.悦:使愉快。鸟性:鸟的性情。 6.空:使……空,使没有杂念,使净化。 7.万籁:各种声音。此:这里。 8.但:只。 9.磬: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作为信号。 词语注释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间小路通向幽静的去处,清静的禅房更显得草木深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媚的山野风光使飞鸟更加快乐,潭中的清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古寺”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静的景色 ,表现了诗人欢快与空灵的心情。 成语:“曲径通幽”。 蕴含哲理:要达到能够参禅悟道的胜境, 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的禅院,心中 的烦恼、悲哀都除去,心胸开阔、俗念顿消 的感受生动的表现出来。 主 旨 句 上句中的“悦”字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中的“空”写人心中的俗念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写法。假如周围一片喧闹,人们也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而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境是吻合的。 1.开头两句点出了入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情?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提问 佛门忘情尘俗,自己遁世无门,只能寄情山水。 万籁俱寂 俗念顿消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后禅院清幽的环境,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中心思想 望  岳 杜甫 思考: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你知道五岳是哪五座山吗? 1、“望岳”中的“岳”指____山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