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相课件(孟晓春)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评比中一些问题实例 震幅量取位置、周期不合理 评比中一些问题实例 单台震级过大过小引起平均震级变化 深震记录特征 面波的能量由强到弱,逐渐在记录图上消失; 核面波及深震震相呈现尖锐的脉冲波型,且只持续1-2个周期; 各震相明显较变尖锐且衰减快。 当震源深到上地幔低速层之下,则没有5°——16°的“影区”;类如SKS与S交替等波的交替点也有所提前。 深震记录特征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谢谢! * * 发震时刻法 对比各台求出的发震时刻,若过大,则需要对震相进行重新判定。 近震记录的特征 Δ 40km:通常记录到的地震波只有直达纵、横波,对应的震相为Pg、Sg;由于震中距很小,Pg波的周期很小,通常的周期约为0.05~0.2秒,Sg的周期为0.1~0.5秒;记录持续的时间较短,通常不到1min。 近震记录的特征 40kmΔ70km:通常能记录到直达纵、横波和反射纵、横波,到达的顺序为Pg、PmP 、Sg、SmS;反射波的周期与直达波的周期相近。 近震记录的特征 70kmΔ120km:通常当震中距70km时就会出现全反射现象,即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折射角大于90°。从而导致70km至110km段内的反射波能量很强,记录图上PmP 、 SmS的振幅远远大于Pg、Sg的振幅。理论上当入射角等临界角时就将产生首波,所以该段内还有来自莫霍洛维奇界面的首波,只是由于其能量极弱且比直达波传播时间长,所以被淹没在直达波的续至区内,无法看到。 近震记录的特征 120kmΔ500km:随着震中距的增大,首波将作为第一震相到达,这一距离通常大于120km。 这一范围内到达的波的顺序为PnP、Pg、PmP 、SnS、Sg、SmS ,波的周期也有所变化:Pg的周期为0.1~1秒,Sg的周期为0.5~2秒, PnP的周期为0.5-3秒,SnS的周期为2~5秒。 PmP 、 SmS的周期略大于Pg 、 Sg 。 震中距300km以后,反射波将不易识别。 近震记录的特征 500kmΔ1000km:震中距大于500km以后,主要震相为PnP、Pg、πg、 SnS、Sg 、Lg1、Lg2。这段的特点为短周期面波逐渐发育,振幅大,占据记录图的主体位置;所有震相的周期都明显增大,各波的频率特征展示的较好。 近震记录的特征 单层地壳结构——未做任何修正 H=70.00 h=30.00 Vp1=6.80 Vp2=8.40 x0=151.68 PnPn盲区为344.72 Km Tpg(秒) Tpmp(秒) Tpn(秒) Tpnp(秒) 0000 004.4118 016.1765 0145 021.7751 026.7651 0150 022.4957 027.3545 0155 023.2171 027.9508 027.9494 0160 023.9394 028.5537 028.5446 0165 024.6625 029.1625 029.1399 0170 025.3863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