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23_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课23_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t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B、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C、总之,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 。 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检验认识”的含义;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B、主观认识(人)和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都不能充当标准 ——C、只有通过实践这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经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事物,联系着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 。 多项选择题 1.当前,一些国家和地区高制病性禽流感役情持续蔓延,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和挑战,科学家们一时还无法查清这种病毒的来源,也未能破解病毒是如何从野生鸟群大规模感染家养鸡禽的。这说明( )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认识某些事物 B、有些事物是杂乱无章的,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诸多条件的制约 D、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学要一个过程。 ⑶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⑵真理是具体的 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毛泽东说“造反有理”,指人民要求解放。 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 ※原因: ⑶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正确认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不容混淆。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请你评价詹姆士的观点 ⑴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已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谷物播种完毕,接连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 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 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⑴真理是有条件的 “造反有理”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 说明真理是具体的,要在具体的历史范畴来判别某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违反了这个统一,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 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为什么?)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来看,会受到主观(?)与客观(?)的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②指什么?)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啊,太高了! 唉,太矮了! 太瘦了! 太胖了! 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孩子生病了,应该怎么办? 一种人:祈求神灵保佑,去庙宇烧香磕头; 一种人:去医院求助医生,吃药打针。 世界观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 客观条件: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等。 原因: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可见: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客体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