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9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学设计.docVIP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9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9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 ?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简介、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研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五、[合作探究]品读??心灵探密 ??(一)、赏景??写景技法 请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本文写景的方法是什么?折射出人物怎样的情感? 第一步:品读冰雪(演示课件)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图A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图B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位而已。 ? 师:同学们,A图中的两段文字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段多出了三个“与”字。 师:这三个“与”字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省略。 师:为什么不能省略? 生:因为大雪过后,天空是白的,云层是白的,水也是白的。上下全是白的。 师:既然全是白的,那么,能分辨出来哪是天空,哪是云层,哪是湖面吗? 生:不好分辨。 师:也就是说,天空、云层、湖面形成一个整体,天地合一了?所以不能省略三个“与”字。 能从这句景物描写的美句中,读出作者的心情吗?用“因为……所以……”的格式回答。 生1:因为寒冷,所以悲凉; 生2:因为大雪,所以孤独; 生3:因为天地之大,所以显得人格外渺小。 师:雪后的湖上景色如此美丽,难怪作者要在大雪三日后,独自一人到湖上来看雪。说明作者喜爱什么? 生1:喜爱雪后的西湖美景; 生2:热爱大自然; 生3:作者孤芳自赏,自我清高; 生4:作者不随流俗,不与人同流合污。 图B中运用了作者运用了4个数量词,能不能替换一下,为什么?每人说一个词。 生1:不能替换。因为“一痕”,说明雪后的长堤依稀可见,隐隐约约,恍恍惚惚,似有若无;而一道没有这种效果。 生2:不能替换。因为“一点”说明远处看湖心亭很小,尤其是和皑皑的白雪世界相比,显得十分渺小。 生3:不能替换。因为“一芥”说明舟小。 生4:不能替换。因为“两三粒”说明了数量和人的渺小。 师: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既说明了明暗,又说明了长短、形态、大小、数量、动静。能对比一下这几个词所指景物的大小吗? 生:所指景物“一痕”大于“一点,”“一点”大于“一芥”,“一芥”大于“两三粒”。 师:人与大自然相比那简直是“太仓米”。这使我想起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 生:人与昆虫一样,实在太渺小了,简直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师:理解的很好。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