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 临床合理应用 前 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病 —世界上首位死亡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微循环 血栓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 血管壁改变(内皮细胞损伤、抗栓功能减弱) 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 血流改变(血流缓慢、停滞、漩涡形成) 一、抗血小板药物进展 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动脉硬化的发病、血栓形成(尤其是动脉血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可延长血栓性疾病患者缩短了的血小板生存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栓疗法中居重要地位其疗效已得到国际各中心大量临床肯定。 (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1、 血小板聚集 第一相聚集:血小板粘附在异常或损伤的内皮表面,血小板互相聚集 第二相聚集:第一相聚集后血小板释放ADP使更多的血小板发生更致密的聚集形成牢固不能解聚的团块 血栓 2、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糜烂、斑块破裂 ? 血管内皮损伤 ? 激活血小板 ? 血栓形成 ? 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靡烂及斑块破裂,使血管损伤, 激活血小板膜上糖蛋白Ib(GPIb)受体以V.W因子为桥梁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纤维上, 同时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形成复合物(GPⅡb/Ⅲa)即纤维蛋白原受体,通过纤维蛋白原使邻近的血小板间发生聚集、变形,形成白色血栓。 血小板膜磷脂在磷脂酶作用下释放花生四烯酸转化为TXA2。以上共同作用促使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血栓形成。 (二)抗血小板药物 血栓素 A2 抑制剂 乙酰水杨酸 (ASA)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潘生丁 西洛他唑 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波立维) 噻氯匹定(抵克力得)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 糖蛋白(GP) IIb/IIIa阻滞剂—阿昔单抗、Eptifibatide、Tirofiban、Integrelin、Lamifiban等 1、血栓素 A2 抑制剂 阿司匹林 (Aspirin) 药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的第二相聚集。 1.抑制环氧酶,阻碍AA衍变为TXA2。 2.抑制血小板释放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 3.抑制内源性ADP、5-HT等释放。 用法:阿斯匹林:50mg~300mg q.d.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1)双嘧达黄(Dipyridamoll)潘生丁 药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磷酸二脂酶(AC)活性,增高血小 板内环核肝酸含量(CAMP),增强内源性 PGI2而起作用。 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的第一聚集和第二聚 集。 高浓度时(50mg/ml)可抑制血小板释放反 应。 用法:25—100g Tid (2)培达(西洛他唑) 抑制各种制聚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解聚 药理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cAMP浓度上升,抑制血小板聚集; 比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力抗栓)更强力抑制血小板,并对血小板聚集块有解离作用 能抑制血小板的二相聚集,对一相聚集也有抑制作用 减少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率 使血管平滑肌细胞cAMP浓度上升,使血管扩张 增加末梢动脉的血流量 用法:50mg Bid 3、ADP-受体拮抗剂 (1)、噻氯匹定 (Ticlopidine) (抵克立得 力抗栓) 药理作用: ① ADP诱导——血小板膜上GPIIb/IIIa受体 与纤维蛋白结合部位的暴露——结合↓ ——血小板聚集↓ ADP介导 ②血小板诱导剂(凝血酶活化因子) 纤 (—) 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IIb/IIIa受体结合 ——血小板 聚集 ③降低纤维蛋白原与“低亲和性”结合部位的亲和力——血小板聚集 AD

文档评论(0)

我是兰花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