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内容 一、清代的法制指导思想 二、清代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律、例关系 三、清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司法制度 教学重点 清代律、例及其相互关系。 清代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体现。 清代的会审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司法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司法机构 (三)监察制度 中央监察机关为都察院。雍正元年将六科给 事中并于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与十五道监察 御史,合称“科道”,分别负责对京内外官吏的 监察和纠弹。 中国古代的监察区设置 汉:州 唐:道 宋:路 元:道 明:道 清:道 清代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体现 清沿袭了自宋以来将加强中央集权作为法制主要指导思想的传统。 在刑事法律制度方面,继续沿用“奸党”罪条,运用“文字狱”手段惩罚异端思想,严惩反逆重罪,以维护专制政权。 清沿袭明代废丞相、废中书省,通过设置军机处掣肘内阁,进一步加强对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的管控 在职官考核与任用上,有“特简”、“四格”与“六法”,加强对人事权的控制。 在监察制度上,实行“科道”制,加强对监察权的集权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三)监察制度 (一)司法机构 1.中央司法机构: “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刑部主审,大理司复核,都察院监督) 满族贵族与官员案件:宗人府、内务府 理藩院(理刑司):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案件 大司寇 周 司寇 商 御史大夫 廷尉 秦 御史台(南朝梁陈、北魏的北齐,亦称兰台、宪台) 御史中丞 监察机构 复核机构 廷尉(魏) 大理(吴) 北周(大司寇) 大理寺(北齐) 廷尉 大理 审判机构 三国两晋南北朝 汉 夏 御史台(一院制) 刑部 大宗正府 刑部 宣政院 元 御史台(台谏合一 刑部、审刑院 大理寺 宋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大理寺 刑部 明 都察院(“科道制”) 御史台(三院制) 监察机构 大理寺 刑部 复核机构 刑部 理藩院 宗人府 大理寺 审判机构 清 隋唐 2.地方司法机构 督抚、臬司、知府、县令 (二)诉讼审判制度 在审判制度方面,清代继承了明朝关于控诉、证据、拷讯、回避等诉讼制度。 在会审组织和会审制度方面,清朝在承袭明朝九卿会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一套更为完善的会审体制。(明朝有“热审”、“朝审”、“大审”。清也有“热审”和“朝审,并创设了与“朝审”并行的“秋审”。 立即执行 疏通监狱 同上 情实 可矜 缓决 留养承嗣 结果 三司会审 九卿会审 九卿会审 会审形式 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 霜降后十日 立秋之后 时间 京师的笞杖刑案件 地方判处斩、绞监候案件 刑部判决的案件,以及京城的斩、绞监候案件 适用案件 热审 秋审 朝审 清朝的会审制度 中国法制史 第十一章 清朝的法律制度(公元1644——公元1840年) 一、清代的法制指导思想: “参汉酌金”与 “详译明律,参以时宜” 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顺治皇帝入关。在这不足三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满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创建了各种典章制度,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参汉酌金”的立法思想。所谓参汉,就是参考以明朝法制为代表的汉族封建法制;所谓酌金,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斟酌吸收满洲族固有的习惯法。 入关以后,清初统治者又提出以“详译明律,参以时宜” 的立法思想。“详译明律”,即是要对明律仔细参详,认真研究领会。“参以时宜”则是要求在立法时结合清朝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当时的实际要求。在这种立法指导思想下,清朝得以成功地借鉴沿袭明律并最终制订出《大清律例》等综合性封建成文法典。 二、清代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律、例关系 (一)主要立法活动 1、从《大清律集解附例》到《大清律例》 ▲《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2年(1645)设修律馆,顺治3年完成,顺治4年正式颁行。 《大清律集解附例》采取明代后期“集解附例”的体例。“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工律等七篇,共30门,律文459条;附例430余条 。 《大清律集解附例》是清朝第一部通行全国的综合性法典。 康熙时期 康熙9年(1670年)完成对律文的“校正”。 康熙19年(1680)编成《刑部现行则例》 康熙28年(1689)将《刑部现行则例》与律合编,并依“律例须归一贯”进行修订律文 康熙46(1707)年刑部奏呈修订的律例,但始终“留览未发”。 雍正3年大学士朱轼等修订、雍正5年颁行的第二部《大清律集解》,将律文删、并、改、增,共436条,附例824条。 ☆ 《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的制定开始于乾隆元年。最终完成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同年正式“刊布中外,永远遵行”。 篇目结构与《大明律》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工律等七
文档评论(0)